人地相稱

人地相稱是指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相適應。第一次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的是戰國時代秦國的商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地相稱
  • 定義: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相適應
  • 起源於:戰國時期
  • 提出人:商鞅
人地相稱是指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相適應。第一次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的是戰國時代秦國的商鞅。他認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菜者不度地。故有地勝其民。民勝其地者,務開;地勝其民者,務徠”(《商君書.算地》)。這裡明確指出,人口必須與作為勞動資料的土地保持一定的平衡對比關係。人多地少時,應大量開墾土地,不然會出現“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同”(同上)的情況;人少地多時,應大力增加人口,不然會出現“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同上)的情況。關於人地相稱的比例關係,他提出“制土分民之率”,認為容納五萬的生產人口,需方圓百里的土地,起良田占40%,壞田占20%,城鎮、道路10%,湖波、河流、山地30%。上述比例不論是否符合當時實際,但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來,是十分可貴的。東漢王符結合移民實邊的主張,對人口與土地相適應的觀點又作了新的補充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