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互感景觀是一種不易為旅遊者所發覺的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地互感景觀
- 外文名:Mutual inductance landscape
- 現象:不易為旅遊者所發覺
- 內容:即在向外觀賞風景的同時
基本概念,實踐意義,展望,
基本概念
在旅遊地、旅遊景點和風景區,有一種現象不易為旅遊者所發覺,即在向外觀賞風景的同時,向內反觀個體的生命存在意義,並發現了人與景、人與地的共性存在奧秘,這種在旅遊活動中,人與地的溝通與感應的超越型“景觀”,就叫做人地互感景觀。研究和探討這種主觀的人(旅遊者)和客觀的地(風景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現象,即人地互相感應和互動互換的信息流規律性現象,並對這些現象本質開展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和生命體驗,就成為區域旅遊中的人地互感景觀理論與實踐。它是深層次的旅遊生命體驗生活,也是區域旅遊活動的終極目標,亦是最高層次的旅遊科學美和哲學美的生命體察力。由於它是一種“人地不二”的科學境界,所以主觀的人與客觀的地相互融合,審美信息發生了互相感應,自然風景轉化為心物不二的內在景觀聯繫。從旅遊審美的哲學和科學層次上說,就是旅遊者契入了區域風景資源的“空性”時空場,進而認識到有限與無限共存的生命“空有不二”的價值。激發了生命的正面活力,調整出正確的廣義生態學世界觀,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或實相意義。區域旅遊中的人地互感景觀理論一方面是為旅遊者設計出包含“空性”時空場的旅遊吸引物,另一方面是挖掘從景點(微觀、中觀環境)到旅遊地域(巨觀環境)的“空性”時空場的全息統一結構。人地互感景觀理論是當前區域旅遊創新與轉型研究的一種根本性理論。
實踐意義
從方法論的意義說,認識旅遊風景的最終目的就是認識自己,進而改造自己,並慢慢培養出離妄想、分別、執著的正性生命能量。人地互感景觀理論的實踐價值就在於為認識自己的心靈世界,提供旅遊審美心理活動優質服務。只要在旅遊活動中,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實相意義,旅遊者的生命存在就注入了人地互感信息交流帶來的動力。改造並提升生命質量的實踐就從此拉開帷幕。“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法身”、“鬱郁黃花莫非般若”等空性世界觀就有了人生科學哲學的實踐機會。
旅遊中的人地互感實踐就是回歸到人性的真實狀態。開發般若智慧的大門。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地互感景觀理論的實踐價值就在於提升旅遊者的生命般若智慧,從而為生命的質量提升奠定基礎。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旅遊活動,廣泛性地尋找人地互感的風景,找到之後,旅遊者的生命活動能夠在一切時間一切空間得到人地互感的信息。實踐般若人生的生命之旅。進入“空性科學美”的極高境界。正如古詩云:“近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展望
長期以來,物質層面的消費和享受,是旅遊服務業地理學的重要研究範疇;相反,精神層面的旅遊服務業地理學研究者甚少,並且難得深化。人地互感景觀理論的提出,不僅為區域旅遊理論與實踐提供一種創新與轉型的思路,而且從實踐意義上看,人地互感景觀理論更是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人地互感景觀突破了有限的旅遊地理環境而存在,具有超越性。人地感應現象分布在一切時間和一切空間。因為空性科學世界觀認為:有限與無限也是相對性存在的。旅遊行為地理學的理論與人地互感景觀理論密切相關,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人地互感景觀理論是既古老又全新的區域旅遊的實用型、大眾型、現實型理論,在當代社會和世界範圍內,急需認識其貫穿於旅遊行為地理學中的益智價值和生命糾錯功能的獨到之處,它的重要價值不僅在於旅遊行為地理學過程的人景相處,而且在於旅遊者的貫穿於一生生命活動始終的實踐體驗過程。其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經驗既不離開旅遊行為又超越旅遊行為。空性世界觀是人地互感景觀理論的精髓和基礎,早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就被科學家發現並加以實際套用。空性世界觀的理性本體既抽象又具體、既存在又超越、既簡單又複雜、既無相又無不相,在生命關懷理論、廣義生態學和科學哲學層面發揮出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優勢。值得旅遊地理學界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