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人和鎮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西北部,縣城西20千米處。西北與蘭考縣為鄰,西南與杞縣接壤,東鄰野崗鄉,西接雙塔鄉,南靠尹店鄉,北連蘭考縣儀封鄉。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51136人(2007年)。轄朱寨、虎西、尹莊、賈寨、白木、台上、凡寨、郝寨、黃集、虎東、秦莊、後瓦、人西、楊莊、張莊、趙莊、金西、金東、金崗、鄭寨、新莊、高集、崔堂、黃寨、西屯、前瓦中、垛樓、王樓、金南、張寨、周崗、管寨、園藝廠、寧車灣、內西、秋樹營、劉寨、徐樓、內東、人東40個行政村(一說,轄42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219個村民小組)。商開高速公路、310國道、隴海鐵路過境。古蹟有秦外黃古城遺址和小山子漢墓群等。
[代碼]411421101:~201朱寨村 ~202虎西村 ~203尹莊村 ~204賈寨村 ~205白木村 ~206台上村 ~207凡寨村 ~208郝寨村 ~209黃集村 ~210虎東村 ~211秦莊村 ~212後瓦村 ~213人西村 ~214楊莊村 ~215張莊村 ~216趙莊村 ~217金西村 ~218金東村 ~219金崗村 ~220鄭寨村 ~221新莊村 ~222高集村 ~223崔堂村 ~224黃寨村 ~225西屯村 ~226前瓦中村 ~227垛樓村 ~228王樓村 ~229金南村 ~230張寨村 ~231周崗村 ~232管寨村 ~233園藝廠村 ~234寧車灣村(村名春秋時孔子周遊列國經此,因寧車轉彎而得名) ~235內西村 ~236秋樹營村 ~237劉寨村 ~238徐樓村 ~239內東村 ~240人東村
沿革
據《民權縣地名志》記載,秦至唐初隸屬外黃縣,後歸屬杞縣,東北高集等部分村莊屬瞧州。人和鎮政府所在地人和集,始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相傳明嘉靖年間,任、陳、閆由杞縣、儀封遷此,呈三足鼎立狀分建任莊、陳莊和閆莊,後因三村鬧事不睦,事非糾紛迭起,打架斗歐事端不絕,三姓人,民不聊生。清鹹豐三年(1853年),杞縣開明知縣杜峰嶺出面調解,三姓言和,重歸於好,築寨合一,並興集會,並取人和永睦之意得今名。解放前後均是地方政權所在地。
原屬杞縣置人和社,1928年劃歸民權縣人和區。1955年置人和鄉,1958年建人和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5.1萬,轄人和東、人和西、新莊、楊莊、垛樓、管砦、秋樹營、西屯、朱砦、高集、金崗、王樓、張砦、周崗、內黃東、內黃西、劉寨、園藝場、寧車灣、郝砦、黃砦、黃集、樊寨、賈寨、秦莊、台上、趙莊、龍虎寺、崔堂、尹莊、徐樓、鄭寨、白木、金獅東、金獅西、金獅南、張莊、前瓦中、瓦中39個行政村。1998年撤鄉建鎮。
基本概況
人和鎮地處
民權縣城西20公里處,西北與
蘭考縣為鄰,西南與杞縣接壤,東鄰
野崗鄉,西接雙塔鄉,南靠白雲寺鎮,北連蘭考縣儀封鄉,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42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219個村民村組,12560戶,總人口51136人,其中回民26人,可耕地面積57675畝,其中鹽鹼地占42%,沙地占21%,淤地占0.25%,混合土占33.5%。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適合五穀生長。境內有抗旱排澇渠溝6條,一乾渠,內黃溝,大山子溝,崔堂溝,大寨溝,通惠渠,省、市新上新三義寨南線大型引黃工程正在施工,打大中小型機井1102眼,農田水利基礎條件自然形成機井遍布,溝渠相通,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適宜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發展農業生產的客觀優勢,全鎮以盛產小麥、棉花、花生、蘋果為主導產業,特別是以盛產蘋果而聞名,曾著稱河南豫東“蘋果之鄉”之美稱。商開高速公路,310國道,隴海鐵路分別橫貫全鎮東西全境,尹店至高集,台上至秋樹營兩條鄉村公路縱穿南北,交通條件得天獨厚,為發展運輸,農工商貿,民眾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優勢條件。
歷史
人和鎮有悠久的歷史,據《民權縣地名志》記載,秦至唐初隸屬外黃縣,後歸屬杞縣,東北高集等部分村莊屬瞧州。人和鎮政府所在地人和集,始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相傳明嘉靖年間,任、陳、閆由杞縣、儀封遷此,呈三足鼎立狀分建任莊、陳莊和閆莊,後因三村鬧事不睦,事非糾紛迭起,打架斗歐事端不絕,三姓人,民不聊生。清鹹豐三年(1853年),杞縣開明知縣杜峰嶺出面調解,三姓言和,重歸於好,築寨合一,並興集會,並取人和永睦之意得今名。自興集會以來,市場繁忙,貿易興隆,成主方圓百里內有名的農村集會。解放前後均是地方政權所在地,原屬杞縣置人和社,1928年劃歸民權縣人和區,1955年置人和鄉,1958年設人和人民公社、1983年設人和鄉、1998年撤鄉建鎮。
人和鎮人傑地靈,遠遠流長,歷史名人東漢范丹,明萬曆年趙彥復,明嘉慶年耿秉贊等名傳至今。秦置外黃縣(現內黃集處),春秋時孔子周遊列國經此,因寧車轉彎得一村名寧車彎,唐朝尉遲敬德建龍虎寺院等古代傳說至今統傳。1978年,在內黃北舊寨門處發掘的秦。漢文化遺址,被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名勝古蹟有秦外黃古城遺址和小山子漢墓群,趙彥復墓地遺址等,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人和人民確立了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方向和道路,蘊育了革命的力量,是解放前的革命老區,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委派馬慶華、萬中人、劉勤初三人到豫東民權發展黨的組織,年底和翌年初,在人和集村的附近村莊吸收20餘人入黨,建立了當時隴海鐵路道南地下黨組織,在人和的內黃集,秋樹營建立黨小組;1939年春,建立了中共人和區委會,劉勤初任區委書記,崔潤生任組織部長,段欽堂任宣傳部長,負責組織地方武裝,開展抗日鬥爭,在長期的戰鬥歲月里,人和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日,偽、頑進行了卓越的博斗,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至今管寨村村民管思田 用鋤頭從馬上打死日本兵的事跡乃被民間傳為佳談。
隨著抗日戰爭,解放戰鬥的進展,1943年在民權縣委的下轄下,在現人和轄區內分別設立了中共內黃區委會,垛樓區委會,人和區委會,區委會負責人分別有人和藉革命老前輩韓德甫、趙步先、余蘭芳、劉克仁擔任。1 942年底,1943年初建立了隴海鐵路商汴線段地下紅色交通線,負責組織人民民眾,開展掩護黨的地下工作,護送了數百名過道(隴海鐵路)革命幹部奔赴解放戰鬥第一線,組織人民民眾配合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戰鬥。在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和無數次戰鬥中,人和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犧牲,為人和的最後解放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卓有成就的人和人更是層出不窮。據2002年統計,全鎮有師地級以上幹部 65名,高級工程師、博士、教授人、省、市部處級先進工作者248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各自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社會發展迅速,鎮域景色變化驚人,解放前人和集域內只有寬窄不足10米的十字街,彎曲不直貫通東西南北,臨街房屋低矮破舊,市場貿易蕭條、工商落後,經濟脆弱。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代,工業、財貿各行各業都得到了迅猛發展。供電、建材加工、機械修配、農副產品加工、皮革、預製、紡織等鄉鎮、私營、民營企業企生意興隆。第二產業異軍突起,百貨商店、農貿商場、郵政辦公樓、電信辦公樓、交警辦公樓、法廳辦公樓、銀信辦公樓,、工商辦公樓、新華書店、飯店酒樓鱗次櫛比,特別是實施小城鎮開發建設以來,先後拓寬修鋪了東西南北兩條主幹街道,建立了310國道商貿一條街和占地60畝的農貿。果品批發大市場,310國道兩側栽植了梧桐樹,建起了花池,架設了路燈,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舊貌換新顏,一年四季人來車往,客商不斷,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景象。
城鎮建設
教育、文化、科研、衛生等社會福利事業,生機勃勃,日趨鞏固發展,鎮現有國中5所,國小31所,現有10所中國小實現了教室樓房,在校生13387人,教師563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人,教師56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95%。入學率、升學率具在全縣先進之例。現有中心醫院1所,醫生53人,床位43個,鄉村各類診所 46個,民間醫生 52 人,鎮建有敬老院1所,幼稚園、託兒所36個,圖書館、文化站各1個,新華書店3個,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科級示範鎮”,2007年被市委命名為五好先進黨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衛生單位,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經營經歷了個體—互助合作—高級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模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逐步完善,全鎮現有機井1102眼,節水閘三個,變電站一處,引水抗旱排澇溝渠6條,農用提水機械7058部台,達到農業生產機械化,灌溉實現機電雙配套,農作物旱澇保豐收。糧食 畝產由解放初的百十斤遞增長到千斤以上,棉花畝產由三四十斤遞增到一百五十斤以上。人民生活解決了溫飽。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發展了蘋果生產,1997年蘋果面積發展到3.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0.3%,成了人和經濟發展的一大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效農業得到很快發展,瓜果、蔬菜、養殖等業發展方興未艾,糧經比例達到了3:7。“企業興鎮”戰略逐步實施,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較好,2002年統計,發展鄉鎮個體企業1437個,從業人員7842人,年營業收入24860萬元,稅利5246萬元,形成了以麵粉加工為龍頭,重點發展建材、紡織、運輸、果品食品加工、飲食服務等五大支柱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