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地域結構

人口自然地域結構亦稱人口自然地域構成。在總人口中居住在不同自然地域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其構成關係。人口自然地域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一方面制約於自然條件,另一方面取決於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能力和利用水平。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下,由於各個地域中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不同,因而各個地方的人口容量也就不同。在人口低於自然資源容量的地方,就會影響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人口超過自然資源容量的地方,就會出現人口壓迫生存空間或生存環境的情況。因此,正確處理人地關係,最佳化人口自然地域結構,對於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口地域結構的表現形式有:(1)人口南北半球結構。赤道把地球表面分成兩個半球,即南半球和北半球,南北半球的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比重,就是人口南北半球結構。(2)人口大洲結構。它是指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人口分別占全球總人口的比重。(3)人口陸地島嶼結構。在地球表面上被海洋環繞的廣大而完整的地方就是陸地,被海洋、河流、湖泊、水庫等水域包圍的小塊地方稱為島嶼。陸地和島嶼的人口在總體中的構成關係即為人口陸地島嶼結構。(4)人口垂直分布結構。是指居住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方,如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人口構成狀況。(5)人口沿海岸線距離分布結構。首先,把距離海岸線200公里範圍內的地方劃分為人口集聚居住地帶,200公里以遠的地方為人口分散居住地帶,然後再計算上述兩種不同地帶的人口數目及其占總體的比重,即為人口沿海岸線距離分布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