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人口社會學(population sociology)是研究人口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及其相互影響的學科。人口社會學是社會學和
人口學兩者相互交融的邊緣學科,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也是人口學的分支學科。
人口社會學探討社會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人口的狀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遷移類型、人口基本構成等是其研究的重點。它從社會變數和人口變數的相互關係中,探討社會發展對人口過程的影響,研究人口變化造成社會發展的後果。
社會學和人口學都是19世紀中葉先後在法國產生的。當時法國的社會學家é.迪爾凱姆把人口作為社會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另一位法國社會學家M.阿爾伯瓦克斯把人口科學定為社會學的本質研究領域。法國社會學家A.迪蒙創立的社會毛細管現象學說,可以看作是社會學和人口學融合的例證。值得提到的是被認為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法國社會學家L.拉維諾維奇,主張以人口統計學為基礎,使用唯物史觀的社會學方法進行人口過程的研究,從而建立起人口社會學。
美國社會學家F.H.吉丁斯最先在美國把人口研究置於社會構造論的中心。30年代美國出生率下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生率回升,促使美國人口學家從形式人口學角度研究這種變化,也從社會的、經濟的因素關係中研究這種變化。關於研究社會因素、文化因素與出生率變化關係的代表人物是C.V.凱澤。
從歷史傳統上看,美國人口學研究被視為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儘管社會學的人口理論還不成熟,人口社會學的體系和結構也未成型,然而社會學家都將人口變化放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之上。例如,美國社會學家K.戴維斯在其著作《人的社會》中,使用大量篇幅論證影響出生、死亡、遷移的社會和文化因素以及社會制度的關聯。
人口社會學的方法論特點是,深入城鄉社區進行實地調查,以期取得第一手數據資料,調查方法通常可分為個案調查、抽樣調查、回顧調查、跟蹤調查等,在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從定量定性結合、微觀巨觀結合中進行綜合性比較研究。蘇聯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先後分別重建社會學,此後人口社會學研究也有發展,共同的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作為方法論的指導原則。
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人口的基本思想、人口過程、人口構成及人口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係。
課程內容改革:
除了原有的內容外,在本學期的教學中還增加了關於中國人口問題的專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對中國現存的人口問題有一個感性與理性的認識。
理論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第一章 人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1學時)
第一節 人口學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人口社會學的概念及其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