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天花板

人口天花板(或城市承載力),是用以衡量一個城市在人口暴增的壓力下維持城市運轉的最大數量。這個詞語常常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引用,卻一次次地被人口增長的強大現實所突破。由於外來人口的流入,北上廣等特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脹,如此多的新居民讓城市不堪重負。為此,北京提出人口控制在2300萬的天花板人口,其中一個主要依據是水資源嚴重短缺、承載力接近極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天花板
  • 外文名:Population ceiling 
名詞由來,設立原因,人口無序增長,資源不均衡,調控措施,嚴控戶籍,最佳化配置,觀點建議,

名詞由來

大城市交通擁堵人口天花板的制定,是北京市首提的。2015年11月,“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的表述,首次出現在中共北京市委全會的決議中:人口2300萬為“天花板”。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做相關情況說明時說:人口無序過快增長,是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了首都核心功能的發揮。北京提出人口2300萬的“天花板”,也被認為是北京以人口規模調控目標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環境治理和服務管理水平提升。
大合唱能大合唱能

設立原因

人口無序增長

人口天花板北京提出人口的“天花板”是2300萬,水資源是制約北京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2300萬人口主要是根據北京的水資源承載力算出來的。北京現在每年缺水的缺口是15億立方米,隨著南水北調進京有所緩解,但不能根本解決。水是制約北京城市運行的根本問題、關鍵問題。
人口天花板人口天花板
對於“天花板”的表述,說明在政府眼中的北京人口問題已經非常嚴峻,人口承載能力已到頂。北京人口規模調控的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常住人口2151.6萬人,但人口規模還處在增長狀態。

資源不均衡

2015年7月,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曾提出,將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在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兼併,資源、人才等各種優勢集中於大城市,但卻忽視了與周邊小城市的協調發展,沒有很好地輻射和帶動小城市的發展,而是使得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集中到大城市中。雖然城市化不一定會帶來城市病,但發展大城市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很好的管理應對措施,使得城市病癒演愈烈。
事實上,這是因為過去大量的公共服務資源集中在北京的主城區,而且這種服務資源存在著疊加效應,主城區的公共服務資源高度集聚。以醫療資源為例,全國各地每年約有70至80萬人來北京就醫,這就導致了城市人口的擁堵和其他矛盾。

調控措施

嚴控戶籍

城市病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也是中國政府在進行人口和城市規劃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國務院2014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對此也指明了方向。特大城市尤其是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人口的壓力太大,比如像北、上、廣,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城市年均增長流動人口40-50萬,壓力實在太大。所以,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是根據中國的國情,根據特大城市的實際作出的政策安排。
人口天花板人口天花板
首先,從戶籍管理上就要先嚴格戶口的遷移政策,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調整、改進現行的落戶政策,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北京人口規模調控的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常住人口2151.6萬人,但人口規模還處在增長狀態。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的人口規模調控,重點難點在北京市中心城區。
北京市表示,要更加重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提高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的水平。在“以業控人”方面,北京市要加強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間接控制人口,北京未來要發展高精尖結構,總體上減少人員集聚,以最少的人口,最少的資源占用,來獲取北京城市發展所需要的經濟財力的支撐,這樣要把經濟的規模體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很多不適合首都功能的產業今後不再發展,疏解一般性製造業以及人口資源占用比較多的物流,專業化市場以及對全國區域性服務的功能轉移出去。
重點難點在北京市中心城區。北京人口要實現到2020年比2014年下降15%左右的目標,必須堅持“疏”、“堵”並重。人口的流動,不光有政策的導向,也有市場的調節。事實上,嚴控人口規模並不現實,北京在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前些年,都曾多次設立人口數量“紅線”,但卻屢屢被突破。所以,設立人口數量的“天花板”,也要輔以調整政策導向。

最佳化配置

京津冀協調發展,把北京的一部分社會資源,包括醫療資源等,向周邊河北等地進行疏散。這種疏散將在更大範圍內對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也解決了北京周邊城區高度擁堵的問題。二是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讓公共服務資源在副中心集聚,“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事實上,早在2015年3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已審議研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並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此外還要注意城鎮化均衡發展。例如北京上海之類的超級城市裡,大量國企總部、醫院及高校等,都直接或間接占據了大量的北京資源,因而可以將這些非首都功能存在,遷往周邊地區,乃至其他省份。“這樣會進一步將這些優勢資源分散一些,既能達到人口分流的作用,也能帶動遷入地區的發展。”

觀點建議

北京作為首都,首先面對了這個嚴峻命題,隨著時間推移,一大批城市都要面對。已有不少城市流於口頭的人口目標都像北京一樣“屢設屢破,屢破屢設”了,如果一再循環,終究有一天會“破”不下去,撞在極限天花板上苦不堪言。
一般認為,北京“大城市病”,是權力集中資源造成供需失衡的結果。所以才有城市副中心的思路,才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路。專業人士認為,中小城市相互拱衛形成城市體系,城市活力等功能適度均衡,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措施。現實困境是,城市聚合效應需要統籌規劃,而各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利益,城市規劃“各自為政”,“野蠻生長”的結果難免就成一層一層攤大餅子。
北京是首都,現在還能找到跨省市區協調發展的路子。對於其他更多城市來說,等遭遇到承載力“天花板”的時候,再去統籌、再去協調,恐怕是很難有這個能力了。希望北京再設城市人口“天花板”,能夠給更多的地方政府一些警醒與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