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歸耆湯是一種中藥,主要成分有黃耆、人參、川芎、當歸等。
人參歸耆湯是一種中藥,主要成分有黃耆、人參、川芎、當歸等。
人參歸耆湯是一種中藥,主要成分有黃耆、人參、川芎、當歸等。組成黃耆錢半,人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甘草8分,山楂8分,紅花8分,白朮8分,官桂3分。主治痘瘡氣血不足,頂陷不起,血不紅活,雖然成漿,而皮軟色白。用法用量...
人參當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女科指掌》卷五。主治產後煩渴,因去血津虛,或食酸鹼不宜之物。組成 人參、當歸、麥冬、生地、白芍、竹葉、粳米。用法用量 加大棗,水煎服。主治 產後煩渴,因去血津虛,或食酸鹼不宜之物。附方 名稱:人參當歸湯 組成:人參、當歸、熟地、麥冬、白芍、五味、桂枝 用法:上...
調中歸耆湯 調中歸耆湯,藥品,主治產後流注潰後,膿水不止,而形衰食少者。出處 調中歸耆湯處方來源:《顧氏醫徑》卷六。藥物組成 人參、首烏、遠志、茯苓、黃耆、當歸、肉桂、地黃。處方來源 《顧氏醫徑》卷六。方劑功效 滋厚膿血,峻補脾胃。
參耆湯是由人參、黃耆、薄荷等原料製作的食品。處方一 【來源】《杏苑生春》卷七引張潔古方。【組成】人參9克 黃耆12克 薄荷2.1克 黃連3克 連翹 防風各2.1克 升麻3克 【用法】上藥哎咀。水煎,食前服。外以鱉頭骨、五倍子焙乾為末托之。【主治】氣虛不能拘攝,濕熱下流,致患脫肛。參耆湯 【來源】《雜...
參耆補氣湯 參耆補氣湯用於氣虛耳鳴。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8分,食遠熱服。精血少,加熟地黃1錢。處方 黃耆1錢,茯苓1錢,人參1錢,石菖蒲5分,黃柏(酒制)5分,甘草(炙)5分,知母8分,白朮8分,當歸8分,橘皮8分,升麻4分,柴胡4分。
人參飲 【別名】補氣湯(《古今醫鑒》卷四)。【組成】黃耆(蜜炙)1錢半,人參1錢半,甘草(炙)7分,陳皮(去白)1錢,白朮1錢2分,五味子20粒(打碎),麥門冬(去心)1錢。【加減】勞倦甚,加熟附子4分。【來源】《醫便》卷一。【主治】人遇勞倦,辛苦過多,即服此方,免生內傷發熱之病。【功效...
參耆退熱湯,中醫傳統湯劑,用於勞役身熱,骨疼腰痛,頭重自汗。【處方】黃柏1錢,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8分,橘皮8分,川芎8分,甘草(炙)5分,升麻5分,柴胡5分,甘葛5分,羌活5分,獨活5分。【功能主治】勞役身熱,骨疼腰痛,頭重自汗。【用法用量】本方名“參耆退熱湯”,但方中無黃耆,疑脫。【...
加味參耆湯 加味參耆湯是中醫藥方,出自《洞天奧旨》卷八。處方 黃耆1兩,人參5錢,荊芥3錢,當歸5錢,天花粉3錢,附子3分,牛膝3錢,金銀花1兩,白芍藥5錢,白朮5錢。功能主治 陳肝瘡(即蚤疽),生於左右臂上,三五處如癤毒腫痛,痛不可忍,擦挨難忍。用法 水煎服。摘錄 《洞天奧旨》卷八 ...
處方 人參3兩(去蘆),當歸3兩(去蘆),白朮3兩,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甘草3兩(炙),白芍藥6兩。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方劑介紹 補虛黃耆湯用於諸虛不足,少腹急病,脅肋(月真)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
參歸生化湯,用於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處方】川芎1錢半,當歸2錢,炙草5分,人參2錢,黃耆1錢半,肉桂5分,馬蹄香2錢。【功能主治】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用法用量】內服。【摘錄】《傅青主女科...
方劑名稱 補氣黃耆湯 藥物組成 黃耆(銼)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五味子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1分。方劑主治 傷寒後骨節煩疼,不欲食,食即氣脹、汗出。製備方法 上為粗末。用法用量 每服...
參耆救母湯 參耆救母湯是一種中藥,主治婦人生產6-7日,胞水已破,子不見下,其子已死於腹中。處方 人參1兩,黃耆1兩,當歸2兩,升麻5分,龜版1個,母丁香3枚。用法用量 水煎服。摘錄 《辨證錄》卷十二
參耆歸術膏是一種中藥方劑,由人參1兩,黃耆1兩,白朮(土拌炒)1兩,當歸1兩組成。功能主治瘡瘍,衰老氣虛者。用法用量 水4碗,煮稠膏,以牛膝2錢煎湯,入竹瀝勻之,加薑汁服。胃不和,加陳皮2錢;泄瀉,去當歸。處方 人參1兩,黃耆1兩,白朮(土拌炒)1兩,當歸1兩。功能主治 瘡瘍,衰老氣虛者。摘...
參耆完胞湯 參耆完胞湯是一種藥名,主治胞脬受傷,淋漓不止。處方出自《顧氏醫徑》卷四。參耆完胞湯 藥物組成:人參、白朮、綿耆、當歸、川芎、紅花、益母草、白及、豬胞1個。方劑功效:益氣生肌,和血固脬。
參歸生化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傅青主女科·產後編》卷下。主治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組成 川芎一錢半,當歸二錢,炙草五分,人參二錢,黃耆一錢半,肉桂五分,馬蹄香二錢。主治 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
方劑名稱 當歸黃耆湯 藥物組成 黃耆(蜜炙)2兩,當歸(去蘆)2兩,熟乾地黃(洗)1兩半,白芍藥1兩半,人參(去蘆)1兩,牡丹皮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朮1兩(炒),甘草(炙)半兩,肉桂(去皮,不見火)半兩。處方來源 《魏氏家藏方》卷四。方劑功效 補諸虛不足,調營衛,退虛熱,進飲食。
參耆四物湯,中醫傳統藥方,用於血虛,氣不能與之諧,反上氣喘促,自汗惡寒,面白,脈浮,按之空澀,或曾經失血者。【處方】人參1錢,黃耆(蜜炙)2錢,當歸2錢,熟地黃2錢,白芍藥(酒炒)1錢半,芎8分。【製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血虛,氣不能與之諧,反上氣喘促,自汗惡寒,面白,脈浮,...
參耆補肺湯 參耆補肺湯,來源《醫學入門》卷八。主治肺癰。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咳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不調。【組成】人參 黃謄 白朮 茯苓 陳皮 當歸 山茱萸 山藥 五味子 麥門冬 甘草各1.5克 熟地4.5克 牡丹皮3克 【用法】上藥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芍藥黃耆湯是以芍藥、黃耆 為主料製作的湯劑。【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組成】芍藥12克 黃耆 白芷 桂心 生薑 人參 芎藭 當歸 乾地黃 甘草各6克 茯苓9克 大棗10枚 【用法】上藥哎咀。用酒、水各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三次。【主治】產後心腹痛。芍藥黃耆湯 【組成】芍藥4分,黃...
人參當歸散是一味中藥,主要成分有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密陀僧半兩,沒藥半兩,雄黃半兩,丹砂1錢,栝樓2個(去瓤,取子生用)等。處方一 主要成分:人參半兩,當歸半兩,密陀僧半兩,沒藥半兩,雄黃半兩,丹砂1錢,栝樓2個(去瓤,取子生用)等。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用甘草煎湯,放溫調下,1日3次...
參耆補脾湯,中醫藥方,用於補脾土以生肺金。主治肺疽,脾氣虧損,久咳吐膿涎,或中滿不食。亦或肺癰。【別名】參術補脾湯 【處方】人參2錢,白朮2錢,黃耆(炒)2錢5分,茯苓1錢,陳皮1錢,當歸1錢,升麻3分,麥門冬7分,五味子4分,桔梗6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補脾土以生肺金。主治肺...
黃耆當歸湯,藥品,來源於《赤水玄珠》卷八,主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來源】《濟陰綱目》卷十四。【組成】黃耆 歸身尾 芍藥各4.5克 白朮3克 人參 陳皮各1.5克 甘草(炙)少許 【用法】水煎熱服。【主治】婦人產後,膀胱損傷,小便不禁,面微浮腫,午後微熱。方劑名稱 黃耆當歸湯 藥物組成 當歸1兩...
竹葉歸耆湯 竹葉歸耆湯,是藥名,主治益氣養陰,清胃止渴。主胃陰虛虧,胃氣虛熱。摘錄於《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一。【處方】竹葉4.5克,當歸3克,白朮3克,人參3克,黃芪6克,炒甘草1.5克,麥門冬(去心)2.1克。【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黃耆湯用於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或氣虛自汗。總述 方 名:黃耆湯(潤燥之劑)總 結:生津去燥 組 成: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 方 義:(1)黃耆.人參--補氣.(2)熟地.芍藥--補血.(3)烏梅.五=味--斂耗生津.(4)天冬....
參耆麻黃根湯 功能主治 產後自汗、盜汗。處方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桂枝、粉草、麻黃根、牡蠣、浮麥。功能主治 產後自汗、盜汗。摘錄 《顧氏醫徑》卷四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四物湯,中藥方劑。用法用量 多加金銀花,水煎服。方名 黃耆四物湯 組成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芍藥、甘草、生薑、當歸、地黃、川芎。功能主治 癰疽。
人參飲子是主治臟腑熱毒、瘡壅熱滯的藥品。【來源】《蘭室秘藏》卷中。【組成】麥門冬0.6克 人參(去蘆) 當歸身各0.9克 黃耆 白芍藥 甘草各3克 五味子5個 【主治】脾胃虛弱,呼吸氣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組成】人參2錢,大黃2錢,荊芥2錢,天竺黃2錢,甘草(炙)2錢,白芷1錢,燈心1錢,梔子仁5...
倒靨,讀音為dǎo yè,漢語詞語,病證名。出處 《證治準繩·幼科》:“痘瘡遍身潰爛,不結痂者,倒靨也。”痘瘡初見一二日細小,四、五日漸大頂平,至六七日即腳漸潤,頂愈平陷,其色全白,形如豆殼;若膿清不滿,已成痂而只是嫩皮,未成痂。由氣血虛弱所致。治宜補益為主,用人參歸耆湯,去桂加...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組成 白朮、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各18g) ;人參、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各9g);甘草(炙),二錢半(6g);當歸一錢(3g);遠志(蜜炙),一...
聖神湯 聖神湯是以人參、生黃耆等為主料的藥劑。組成 人參1兩,生黃耆1兩,當歸1兩,金銀花2兩,白芥子3錢,肉桂1錢,白朮(炒)1兩。主治 陰症對口,或生於偏旁,無數小瘡,先癢後痛,隨至潰爛,腫不甚高突,色必黑暗,身體沉重,睏倦欲臥,呻吟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