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亶父(亶父)

公亶父

亶父一般指本詞條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今陝西旬邑)人。上古周部落的領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據推算,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孫,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人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復修后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周武王建立周朝時,追謚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基本介紹

  • 本名:姬亶
  • 別稱:古公亶父、周太王、公亶父
  • 所處時代商朝
  • 民族族群:漢族周部落
  • 出生地:豳
  • 主要成就: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開始翦商事業 
  • 身份:周王朝的奠基人
  • 父親公叔祖類(姬類)
  • 兒子:泰伯、虞仲、季歷(姬歷)等
  • 諡號:太王
  • 墓地:太王墓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遷周於岐,實始翦商,人物評價,家族成員,歷史爭議,人物陵墓,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公亶父,一名古公或古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領,傳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祖父。公亶父是使周部落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後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太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詩經·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遷周部落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
古公亶父執政時,正是商武乙時代,他繼承了周祖遺風,繼續致力於豳地的開發。他勤於農業,所種田地收成豐美。每年春天,他和妻子太姜親自下地,不怕勞苦,辛勤耕作。夏日暴雨傾作,他與青壯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黃葉飄零,他帶領大家收割、打碾、貯藏糧食。冬季大雪紛飛,他忙著走家串戶,訪疾問苦。
當值殷商之世,西北戎狄屢犯邠地(今陝西彬縣和旬邑縣一帶)。“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箭括嶺)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視古公為仁人,扶老攜幼皆來歸附。”
公亶父改變了遊牧的風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官吏,改革戎狄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建立諸侯國,得到了商王朝認可。“(商王)武乙六年,邠遷岐周。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竹書紀年》。因地處周原,故姬姓從此稱周人,“定國號為周,粗皆國家雛形。”
公亶父使周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奠定了周人滅商的基礎。古公卒,少子季歷繼位,是為公季,後周人追稱王季。王季的兒子昌,即周文王。古公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殷商後期,率部遷到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適宜農作物生長,於是這支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滅商建立了周朝。

主要功績

遷周於岐

先周部落從公亶父遷岐到文王建豐,是其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先周姬姓氏族與姜姓氏族聯姻,並向東發展,為武王滅商準備了條件。其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社會形態則已由居幽時的酋邦模式而進人了早期國家時期。有關這次遷移,其它史書也都有載。《竹書紀年》:(殷)武乙元年:“那遷於岐周。”陳逢衡謂:“當雲那侯亶父自那遷於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自公亶父遷岐之後,先周歷史便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與姜姓氏族聯為婚姻。公亶父帶領著姬姓部族來到岐山周原之後,便與原先已住在南面渭水流域武功、扶風、寶雞一帶的姜姓部族聯為婚姻。此後,姬姜兩部落便世為婚姻,如武王妻曰邑姜,西周康王、穆王、鼓王、孝王(或為夷王)、厲王、幽王的妻子均為姜女。
周人遷移路線周人遷移路線
公亶父首先採取了一系列創建國家文明的措施。《周本紀》說公亶父率部落居於岐下之後,“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就使國家的存在形式帶有親族關係和地域關係的雙重內涵。而公職官員的任命,也開始脫離血緣關係,漸次形成一複雜的官僚統治集團。行政機構的充實和健全,正不斷加強著周國家權力的運作。同樣,在意識形態領域,亦緊緊適應著這種社會構成和政治秩序的演進,出現了宗廟之祀和家社之祭並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發於家族或宗族、涵蓋社會、上達國家的祭祀系統。

實始翦商

周太王遷岐建國後,“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主要標誌為:周人打破戎狄的包圍,獲得了一個有利的生存環境。但是,這時戎狄的危脅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不足以與強殷杭衡,於是太王根據天下形勢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即加強與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東聯強殷,西抗諸戎,為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為了實現這個聯殷圖存的目的,大王採取了臣屬於商王朝的政策。
公亶父一方面強化著統治階級的政治地位,同時也有效地調整著周圍各社會階層的關係。”公亶父的功業在於使先周部落內部實力得到了充實與發展,而至其兒子王季,孫子文王時,先周部落便開始向外擴展。最後到武王時,終於推翻了其東方強國商朝。

人物評價

  • 司馬遷:“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家族成員

歷史爭議

《崔東壁先生遺書》已指出《史記·周本紀》之誤,認為“古公亶父”之“古”是“昔”之義。孫作雲先生考證:“`公亶父”不能稱為“古公亶父”,或“古公”。《詩經》四字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司馬遷不察,在《史記·周本紀》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這是不對的。顧頡剛先生《上古史講義·周人的崛起》中注釋曰:“古”,與《尚書》的“舊者稽古”相同,是說遠古的意思,不是人名,人名只有三個字,即“公亶父”是周人開國始祖,所以詩才稱“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決不會從中間的太王講起,公亶父與周太王為二人。譚戒甫先生亦認為古公亶父、太王亶父是二人,一前一後含。王玉哲先生說:“關於古公亶父的史料太貧乏,截止到現在這個問題還難以定論,上面這些說法可以並存,以待博聞。楊寬先生論日:“公亶父如同公劉、公非、公叔祖類一樣,以“公”為尊稱。《史記》稱為“古公亶父”是不對的,《詩經》四字一句,前加“古’字,是“昔”的意思。崔述《豐鎬考信錄》卷一0稱他為太王,是出於文王稱主以後的追述。”此論與孫作雲先生之說相斌應以“公亶父’幸說為確。至於“公亶父”、“周太王”或“太王亶父”為一前一後的二人之說,顯然不妥,應是亶父的不同稱謂,無可懷疑。

人物陵墓

周太王陵是周王朝奠基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寢。位於陝西省岐山縣祝家鎮岐陽村。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詳,誤傳為周幽王墓,萬曆岐山知縣於邦棟始辨正之。現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圍大約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陝西巡撫畢沅題字“周太王陵”,碑樓、碑座已殘,2000年岐陽村重修墓碑。

史籍記載

《史記·周本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