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觀察

亮眼觀察

2015年4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評論集。作者為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總編輯李而亮。

基本介紹

  • 書名:亮眼觀察
  • 作者:李而亮
  • ISBN:978-7-5115-2954-1
  • 類別:新聞 時評
  • 頁數:479
  • 定價:62.00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4
  • 裝幀:平裝
  • 開本:710mm×1100mm 1/16
編輯推薦,內容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從人民日報社記者到西藏日報總編、中國青年報總編再到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大報大刊的職業生涯使其有著豐富的經驗、深刻的思考。
媒體人永遠年輕。儘管長期居於領導崗位,但他一直耕筆不輟,探真求實。本書即為作者近年來的評論精選集。剖析了幾年來各大新聞事件,語言明快,論述有力。

內容推薦

2012年3月1日,國內幾大官網之一的中國青年網在首頁開闢時政專欄——《亮眼觀察》,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總編輯李而亮為欄目主持。
本書收集了作者擔任欄目主持時的大部分時評文章。大報大刊總編輯經歷令其時評高屋建瓴、思維敏捷、筆鋒尖銳,又拿捏有度、不越底線;網路評論的特點讓其自由發揮、選題廣泛、言語活潑,又精益求精、收放自如;青年陣地的特點需要朝氣蓬勃、激情四射、時尚前衛,又切忌漂浮、不失厚重。這一切,《亮眼觀察》做到了。

作者簡介

李而亮,1955年9月出生於廣西梧州。
1979年趕年齡“末班車”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人民日報群工部工作。第二年以一篇調查報導獲中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前身)一等獎;80年代末到人民日報駐河南記者站當記者,中原大地馳騁8年。
1995年作為中央國家機關首批對口援藏幹部到西藏日報任副總編輯,後任西藏日報總編輯。
2001年回到北京,任人民日報市場報總編輯;2004年調任中國青年報總編輯,見證親歷了那一段中國媒體的驚世風雲。
2007年至今任團中央直屬中華兒女報刊社社長、總編輯,開始了從報紙到期刊的“轉身”,統領旗下的五刊一報傳統紙媒艱難地跋涉。8年來在媒體改革、業務創新等方面屢有建樹,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目錄

☆話說國事☆
“非典型貪官”的典型意義
報刊改制莫走國企改革老路
“延長5歲”之風絕不可亂刮
擅改黨報報頭顯示“權者無畏”
總該關心藏區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就業壓力遭遇經濟減速
對裸官實行“疑罪從有”也無妨
“多難興邦”,民眾求的不是“多難”
體制優勢不應僅在救災上體現
防大災害寧願虛驚不可僥倖
瘋狂賣地與“國家瘋了”
中國加東協如何才能“加”起來
查維茲的“窮人情結”應作為官員的鏡子
怎樣才是沒有“後遺症”的發展?
極端事件不宜激化為民族情緒
兩會不是“追星”地兒
靠造謠進行“事變設防”更不可取
惡性事件遏制在於“信法不信權”
“鞋哥”被錯打也該令人警醒
你不能不知道的《決議》
豈可輕易放過喜迎貪官“榮歸”的那些人
讓“全運”回歸全民
繞著彎的“滅火”掩不住醜惡
人類最傻事莫過於自欺欺人
京滬GDP墊底未必有示範效應
十八大後,最是清醒憂患時
樹“網德”是網路名人的第一責任
“上合”合作更需在安全上升級
刻意突出民族特色也有負面作用
萬眾歡娛未必是建黨紀念的最好方式
文牘式的“年終總結”該終結了
政府在改革中要敢斷自己的腕
吃空餉群體泛濫的可怕災難
中國為何沒有政治劇?
官員與記者誰是弱勢群體?
不深化改革更“死路一條”
中國白襯衫的獨特風景
世上沒有防腐“真空罩”
城管“找爹”求的是“權力血統”
粗野犯渾從來無愛國
急功近利的“莫言熱”扭曲文學價值
金牌誠可貴親情不可拋
“奢侈病”要治的是政府
推銷“反日月餅”很傻很滑稽
完全不靠譜的“成績”要忽悠誰
小微企業入“兩會熱詞”求真熱
繁榮文化先敗虛火
☆話說民生☆
“愛情天梯”讓當代婚姻汗顏
“裸烹運動”或許只是個噱頭
北京停車新政怎一個“亂”字了得?
北京雨災還需更多的信息公開
浪費難遏制乃治國之敗筆
別把農民工“臨時夫妻”不當個事兒
北京市的公車定義叫人犯暈
“闖黃燈”新規有那么可惡嗎?
春節,失獨老人因何而啼為誰而泣
將災害嫁禍於禽鳥顯示人類愚鈍
當下隨便掂個事情都比“限塑”來得重要
登峰造極的茅台造假為何無人喊打
地溝油產業興盛或得益於運動式“齊抓共管”
嚴限房價咋就不循國際慣例了?
添加劑與科研成果同流合污才叫可怕
河南火腿腸品牌為何同一陰溝翻船
換個角度看註冊商標“傍英雄”
黃金周盤點與及公眾感受為何天壤之別?
將CPI躥高主因歸於春節太牽強
解決大城市發展困局不妨再學莫斯科
“樓市未現泡沫”論意欲何為?
力保民生與大建機場似不合拍
辦盛會創造的好空氣著實太“短命”
民眾喜迎十八大“迎”什麼
無須迴避被稱為“整容大國”的光彩
你身邊的農民工快樂嗎?
讓菸酒反腐之風來得更猛烈些
如今吃中藥真的需要膽量
收入分配改革須指明錢從哪裡來
為疾控人員帶頭吃雞叫好
宣布“救人失敗”也是責任擔當
醫生教師須工傷參保之悲哀
銀監會憑什麼要給房地產壯膽
遭災方念“老祖宗”的尷尬
“未旱綢繆”當入新成語
中國式聖誕變出了什麼味兒
一個好導遊對旅程有多重要
為了村民幸福的笑容
報社前的鳴冤讓誰蒙羞
狗肉激辯中政府怎可“躲貓貓”?
☆話說青少年☆
當代青年的“著正裝”與打官腔
青年理應成為時代創新的主角
要將扭曲的學習徹底擰過來
倍讓學子心傷的校門之殤
別把甄嬛傳真當職場寶典
《賣花姑娘》為何經久不衰
我們怎樣才算正趕上一個好時代
當代青少年該怎么稱呼雷鋒
大學校長身不正何以正教育?
到莫言老宅摳牆算哪門子文化
該怎樣讀懂失敗者的眼淚
變味的壓歲錢已演化為陋習
高考“扶貧”無助寒門子弟
頌揚給英雄送冥品很不恰當
“中國教師工資全球最低”讓誰蒙羞
高考作文的困境堪比春晚
樂見年輕人熱議梁振英
領導植樹何必讓學生當陪襯
社會環境對李某再犯事難辭其咎
央視青歌賽“歇歇”實有必要
當代青年須在價值觀的確定中證明自己
創業西部就是創“中國新未來”
憑什麼說年輕人緬懷“文革”
品品“家貧史”的心酸與珍貴
年輕人“方言危機”與杞人憂天
讓奧運聖火燃起青春夢想
讓擁有尊嚴成為青年奮鬥的底色
以憤怒壓制真相也是惡行
人生要經得住“意外”
劉翔跳到終點不值得稱道
缺乏危機感做不好當代青年工作
我們應向曼德拉學什麼
掃墓燒“紙iPad”無關時尚
十八大給當代青年帶來什麼
以青春的名義寄語兩會
“陰盛陽衰”問題上兩會並非八卦
姚明的“中國夢”就是個好提案
願“美麗中國”成為青年的傑作
唯有堅持才能更接近夢想
學歷成了彩禮價碼的荒唐
《武訓傳》為何讓幾代人揪心
西哈努克喚起我們成長記憶
“站著上北大”與平常心高考
張鐵生有當億萬富翁的權利
別認為正視普通人的存在便覺高尚
知青經歷並非青年成長樣板
職場壓力世界第一併不值得同情
從女大學生成人流主力軍看世風
醉生夢死的“盛筵”追什麼夢?
周星馳演砸政協委員角色誰之過
將狀元當政績道具罪莫大焉
獎學金成購車款的怪異變身
矯情式教育是對青年的忽悠
長大後,別輕易向兒童節告別
童心,已成為全社會的稀缺品
傍明星上“第一課”難稱高明
孩子安全的“亡羊補牢”補到何時?
誰製造了眼保健操的“罪過”
無學可上的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校園慘案警示反思沒有內外之分
中學生成群體事件“主力”的沉思
惡搞國足,不要褻瀆紅領巾!
紅軍國小將孩子“角色化”讓人心憂
團幹部摒棄“官氣”方能融入青年
飆車的狂歡里是青春豪賭
用“硬法”撐起未成年人保護傘
從一張老地圖看“自古以來”
將民眾的認可當作青春的獎賞
中國成“足球鼻祖”又能如何?
莫讓心靈鼓譟肢解夢想
一個老報人的遺言為何成新聞
保持足夠的熱情為英雄喝彩
常想想自己為何要入黨
“高精富”中學科技創新很雷人
青年是主流價值觀的實踐者
讓青年的創造力得到最大程度釋放
“三高”家庭“拼孩子”怎樣算贏
“憂勞興國”要作為青年座右銘
職業忠誠是英雄壯舉的源泉
☆人物百相☆
你所不了解的“藏二代”
我從草原來
中國當代成熟型青年
當青年幹部從“助手”走向“主角”
中國音樂聖殿的堅守者
“非遺”寂寞守護人
龍年那些遠去的尊者
新浙商的精氣神
徜徉於青年人的江湖
國產國足教練當何作為?
從民眾中走來的領導人
中國信訪幹部
高考後,唯有父母未“解放”
走近遙遠的“阿里英雄”
群文沃土耕耘者
從部長到院長的“轉身”
緊鄰東協的廣西人
北京工場那些文化人
自強弘毅武大人
焦裕祿的蘭考後任們
他們一輩子與紅領巾在一起
中國天空守望者
《歸來》難道不是災難片嗎?
中國芭蕾的人生舞台
團隊精神取代個人英雄乃歷史必然
文如其人說金陵
有感於媒體同行的栽落
動力株洲工業魂
西藏兒女放飛的“中國夢”
☆其他☆
20歲,我入了團
《中華兒女》創刊25周年人民網訪談
以引人入勝的人物報導影響青年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