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甲山組

亮甲山組

亮甲山組原稱“亮甲山層”,屬早奧陶世晚期地層,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河北撫寧縣亮甲山,故名。“亮甲山層”主要分布於冀、晉、京、津、遼、吉。

亮甲山組整合於冶里組之上,平行不整合於馬家溝組之下,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岩、白雲岩夾少量礫屑灰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亮甲山組
  • 原稱:“亮甲山層”
  • 屬於:早奧陶世晚期地層
  • 名由:命名地點河北撫寧區亮甲山
  • 分布於華北及東北南部
  • 地層代號:O1l
簡介,命名,特徵,亮甲山地層剖面區域,

簡介

亮甲山組原稱“亮甲山層”,屬早奧陶世晚期地層,
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河北撫寧縣亮甲山,故名。分布於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分布於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山區。以富含燧石結核、條帶的白雲岩及灰岩為特徵。
富含化石,並可建立化石帶,其中頭足類兩個帶:① Eothinoceras-Leptocyrtoceras-Proteocamerocer-as帶,②Manchuroceras-Coveanoceras-Hope-ioceras-Hopeioceras帶O牙形蟲可建三個帶:①Scolopodusrex-Scaloellodustersus帶(大致相當頭足類1帶),②Serratognathusbilobatus帶(大致相當頭足類2帶),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帶。全組厚40—250米,與下伏冶里組呈整合接觸。

命名

1919年,葉良輔、劉季辰來到柳江盆地,在亮甲山、石門寨、北林子一帶首創亮甲山石灰岩一名。1920年孫雲鑄和葛利普(A.W.Grabau)在開平盆地建立冶里組。1921年孫雲鑄、楊鐘健在冶里組之上增設馬家溝組和珊瑚石灰岩,後者層位與亮甲山組相當。1922年,葛利普在《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一卷第一號
《中國北方奧陶紀動物化石》一書中引用了馬底幼(F.F.Mathieu)在秦皇島西北石門寨附近的剖面。該剖面由上至下分為亮甲山組、石門寨組、北林子組。北林子組厚95m,產古杯海綿(Archaeocyphia)、直隸角石(Chihioceras)、“枕角石(“Piloceras”)”等化石;亮甲山組厚275m,全為石灰岩,產平蛇卷螺(Ophileta plana)、?房螺(Hormotoma)、房角石(Cameroceras)及“枕角石”;亮甲山組與北林子組之間的石門寨組主要由石灰岩夾頁岩組成,未見化石,厚155m。葛利普依據化石,將三者全置於下奧陶統,總厚525m。
1931年孫雲鑄和胡伯素,以及後來的清水三郎、小潘忠宏等人都曾指出亮甲山組與北林子組大致部相當,北林子組上部有23m鮞狀灰岩,應屬於中寒武統張夏組,和其下地層為斷層接觸。石門寨組則包括整個上寒武統的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後來發現珊瑚石灰岩所含化石bingfei珊瑚,有人將其改稱為古杯海綿石灰岩。1959年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重新厘定了全國地層名稱,廢棄了珊瑚石灰岩一名,確立了亮甲山組。

特徵

層型:選層型河北省唐山市趙各莊長山亮甲山組實測剖面,周志毅、陳均遠等,1983,唐山地區奧陶系的新觀察,地層學雜誌,7(1)。
豹皮狀石灰岩亮甲山組豹皮狀石灰岩亮甲山組
特徵:整合於冶里組之上,平行不整合於馬家溝組之下,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岩、白雲岩夾少量礫屑灰岩。
亮甲山組以中厚層豹皮狀灰岩為主,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岩和鈣質頁岩,是本區燒制石灰、水泥的重要原料;上部由少量白雲質灰岩及含燧石結核,燧石條帶灰岩構成。亮甲山組與下伏冶里組整合接觸,分解標誌層是亮甲山組底部出現的中厚層豹皮狀灰岩。本組屬淺海相沉積。
石門寨北亮甲山地層剖面描述:
上覆地層為中奧陶統馬家溝組
5.黃灰色白雲質灰岩,夾淺灰白色細晶白雲質灰岩。
————————————————————平行不整合——————————————————————
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總厚118m
4.灰色中厚層豹皮灰岩。含頭足類化石:扁豆滿洲角石,房角石(未定種);海綿類化石:古缽海綿(未定種);腹足類化石:蛇卷螺(未定種) 39m
3.灰色豹皮狀灰岩,夾少量礫屑微晶灰岩。含頭足類化石:滿洲角石。 58m
2.灰色細晶豹皮狀灰岩夾少量黃綠色頁岩。含頭足類化石:馬底幼河北角石;腹足類化石:蛇卷螺(未定種)21m
——————————————————————整合———————————————————————
下伏地層為下奧陶統冶里組
1.灰色礫屑灰岩,夾黃綠色頁岩。
黃綠色頁岩黃綠色頁岩

亮甲山地層剖面區域

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中國北方標準組級地層亮甲山組(O1l)命名地點亮甲山及其所出露的奧陶系地層。
亮甲山奧陶系剖面包括冶里組上部、亮甲山組和馬家溝組(原下馬家溝組),三組為連續沉積。
冶里組(O1y):以灰色薄--中層泥質條帶灰岩為主,近頂部與礫屑灰岩互層,夾蟲孔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黃綠色薄層灰岩,鈣質頁岩及雲斑灰岩;頂為鈣質頁岩及泥灰岩,出露厚度65.9m,未見底。
亮甲山組(O1l):主要岩性為中厚層豹皮灰岩與蟲孔灰岩互層夾礫屑灰岩;頂部為白雲質灰岩、厚層灰岩和生物碎屑岩。含古杯類(Archaeocyphia)及藻類化石,厚65.8m。馬家溝組(O2m):岩性為黃灰、褐灰、灰等色白雲質灰岩和白雲岩。含燧石團塊和燧石條帶,底為黃灰色,風化呈薄層狀白雲岩;頂為黃灰色中層白雲岩,含松旋螺(Ecculiomphalus)等化石,厚65.0m。馬家溝組頂部具有剝蝕面,與中石炭統本溪組平行不整和接觸。
亮甲山中、下奧陶統地層剖面圖亮甲山中、下奧陶統地層剖面圖
馬家溝組形成於奧陶紀中期。在馬家溝組沉積之後(大約在距今470Ma)本區發生海退,馬家溝組升出水面遭受剝蝕。直到距今大約320Ma,本區才又下沉,沉積了海陸互動相的本溪組。這一沉積間斷時間跨度長達150Ma,跨過了加里東構造階段(寒武紀~志留紀)的晚奧陶世和志留紀、海西(華力西)構造階段(泥盆紀~二疊紀)的泥盆紀和早石炭世,影響範圍遍及整個華北和東北南部。孫雲鑄曾將這次大範圍、長時間的“造陸”運動稱為冶里上升。當時的華北古海稱為華北陸表海,構成本區奧陶紀地層的岩石大多形成於潮下(低潮線以下)環境,也有一些形成於潮間(高、低潮線之間)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