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對比效應

當我們同時觀看黑色背景上的灰點和白色背景上的灰點時,會感到後者比前者亮一些,觀察彩色時也有類似情況,即暗背景中的彩色看起來比亮背景中的彩色明亮一些,這種對比效應稱為亮度對比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亮度對比效應
  • 別稱:同時對比效應
  • 套用:食品色彩感官評價
視覺的生理特點對比效應:亮度對比效應、色彩飽和度對比效應、色調對比效應、面積對比效應、同化效應。
詳情:人眼對亮度的適應性分為亮適應、暗適應和局部適應。從平均亮度小的喧環境轉入平均亮度大的亮環境的人眼視覺適應過程稱為亮適應,其適應時間為幾秒到幾分鐘。反之,從亮環境轉入暗環境的人眼視覺適應過程稱為暗適應,適應時間從幾秒到幾十分鐘。以上適應過程可以從晚間突然停電以及等一會又突然來電時明顯感覺出來。在適應期間,人眼瞳孔直徑也按需要在增大或減小,以控制集光能力,調節視覺靈敏度,瞳孔直徑調節範圍為d=2~8mm,可改變入射光通量16倍。
局部適應也是一種視覺適應,例如當視網膜由於受背景光作用,它使視覺靈敏度因適應背景光亮度而產生的對背景上目標物的不正常亮度感覺的視覺效應。這種現象又稱為亮度對比效應或同時對比效應。由於局部適應,使人眼感覺為亮背景上的目標變暗而暗背景上的目標變亮。
亮度對比和顏色對比:
通常,人們認為當物理強度增大時,心理感覺也會增強。其實不然,這是由於視野中目標的亮度和周圍背景有關。當投射到目標表面的光強增大時,只有在周圍背景的光強不變的情況下,人眼視覺才會感覺到目標明亮些。所以,視覺的主觀亮度取決於視野中心(目標)與周圍環境之間光照的相對強度。正因為如此,在目標與周圍的對比很強時會發生一個有趣的效應:光照越強,中心反而顯得越暗。
另外一個最有趣的亮度對比效應是以奧地利科學家恩斯特-馬赫命名的亮度對比現象:在人們的視覺圖像中,對於從光照明亮區到光照昏暗區之間的過渡地帶,人眼主觀感覺的光強變化要比實際的變化強烈得多。也就是說,在視覺圖像的明暗過渡帶的兩側可以看到亮帶暗帶,這就是所謂的馬赫帶(Mach Band)。馬赫帶現象是由視覺細胞的側抑制作用引起的。
觀察彩色圖像也有類似的情況:暗背景中的彩色看起來比亮背景中的彩色明亮一些。除亮度對比效應之外,彩色光還有彩色飽和度對比效應和色度對比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