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邊史志文萃》匯集了部分北京的和邊疆的史志資料,故本書命名為《京邊史志文萃》。作者:張景慶, 2009年5月由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版。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基本介紹
- 書名:京邊史志文萃
- 作者:張景慶
- 頁數:175
- 定價:18元
- 出版時間:2009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850×1168 1/32
-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字數:261千字
- 版次:1版
- 紙張:膠版紙
作者簡介,本書序文,編者之語,書籍目錄,原文摘錄,
作者簡介
張景慶生於1927年9月15日,北京市門頭溝區上葦甸村人。1946年1月參加革命,1946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47年2月參軍,在昌宛二區區小隊工作。1948年2月調昌宛縣政府做文書工作。1948年12月調良鄉集訓準備參加接管北京工作。1949年2月入城,參加接管北京市國稅稽徵局。接管結束,留北京市稅務局辦公室工作。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財經大隊隨軍南下。1950年3月到昆明,由組織上分配到保山地區稅務部門工作,到保山、德宏後一直搞財貿工作。1971年3月調德宏州建築公司。1975年9月調德宏州工交局。粉碎"四人幫"後的1977年,調回德宏州財辦工作。1982年財辦撤銷,到德宏州商業局。1986年9月離休,離休後享受副廳級單項待遇。
本書序文
1986年離休,在職時一天忙忙碌碌習慣了,離開工作崗位,靜靜的閒起來。當時社會上很少有人組織老人搞什麼活動,真是一天無所事從。州人民政府成立“州史志辦公室”,要組織人員寫《德宏州志》,州史志辦提出篇目,組織一部份老同志參加討論,我也被邀請參加。後來還聘我為州史志辦顧問。同時州商業局要寫《德宏州商業志》,動員我為主編,給我配備了兩名助手,共同完成任務,從此我同史志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寫好《德宏州商業志》,我們三人用了兩年多時間,除查閱了州商業局檔案外,還到省檔案館、省商業廳、昆明海關、省民貿公司、保山地區檔案館、州檔案館、州外貿局檔案室查抄有關檔案,走訪了幾十位知情人員,蒐集了大量材料,才動手寫篇目。篇目經有關人員討論通過,正式提筆撰寫《德宏州商業志》。寫完《德宏州商業志》,又為《德宏州志》寫了“商業篇”、“外貿海關篇”、“物價篇”。根據州物價局請求,又為州物價局寫了《德宏州物價志》,我還參加過《雲南省商業志》、《雲南省外貿志》德宏有關縣市及州直有關部門的志書審稿工作,凡是我參加審稿的我都寫出了書面意見,所提意見絕大部分被採納。1996年我被評為全省史志先進工作者。根據多年寫志書所掌握的材料,1999年我寫了一本《古今中緬邊境貿易》的小冊子,約15萬字。這本小冊子,是現任州長孟必光同志在瑞麗擔任縣委書記時,組織有關部門贊助的資金印刷出版的。這本小冊子,許多人為研究南方陸路古絲綢之路都找我要過使用。2000年回到家鄉,鄉黨委見我寫過一些家鄉情況的材料,鄉黨委動員我將上葦甸鄉的史料寫一寫,到哪裡去調查,鄉黨委為我派車。我在北京住了9個月寫出大部份材料,第二年又回北京住了3個月才寫完初稿。這本書定名為《山鄉葦甸》約20萬字,是北京有關部門出錢印刷出版的。中央商業部要出版一套《中國商品大辭典》,需要民族地區所產土特產品及民族地區各民族需要的商品等,約10多萬字,也是由我調查後寫給商業部。
寫了20多年的史料,也集累了不少資料,又受有關單位之約,寫了一些單行材料,這樣就養成了一個爬在桌子上寫材料的習慣。無人約我寫東西時我自己有時也寫些材料放在那裡,有為邊疆建議獻策的內容,也有一些歌頌黨、歌頌及宣傳德宏邊疆的材料。
總之,我覺得翻翻看看一些書籍,無事寫點東西,也是一種消遣。
現已年逾80歲,我想將我平時寫的一些材料,有時間再補充上幾篇,印成一本小冊子還是有意義的。一是解決了我閒著無聊無所事從的情緒,還自感是一種樂趣。二是經常用腦精神爽,有利於身體健康。三是這種史料印出來還可為社會留下歷史資料,這些歷史資料記載的是歷史事實。日月穿梭,斗轉星移,所記歷史事實至今已有數十個春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上一些工作措施、工作方法等有些與現實情況已經格格不入。但是,歷史上那種堅定的信念、艱苦樸素、奮發圖強、廉潔奉公、公而忘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是非分明,有錯必改等精神應該是永存的。我寫的材料中有北京的和邊疆的,故本書命名為《京邊史志文萃》。
近年來我寫了幾篇對個別單位編印出來的史料有不同看法,我將我的意見寫成文章,印在這本小冊子上。有同志勸我“人老了,不要再找得罪人的事情乾,你寫了人家也不一定看,傷這種神出力不討好”。我不這樣想,我認為,將我經過的或檔案有記載的實際情況寫出來留給社會,正是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晚年對黨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後人特別是現仍在職人員怎樣評論,我不在乎,我自感我是盡到了一個老黨員老邊疆的責任,是問心無愧的。
編者之語
編寫這本小冊子由來已久。這些稿件,有些是受人之約寫的,有些是我為鍛鍊頭腦,閒來無事寫的,大約近三分之一被有關單位使用,或在報刊上發表過。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原來我想,將這些不論發表過或未發表過的資料集存在一起,在我“走”後,留給後人去任意處理。有朋友知道我這一想法,不予贊同。友人們一致的建議是:“所寫內容多數是你親身經歷的事實,多數文稿基本上從不同角度歌頌了共產黨,並且這類歷史資料,年青人還是很難寫出來的,為什麼不在生前整理付印呢!明年就是建國60周年,你是直接參加過開國大典的老同志,你這本歷史資料書出版後,也可算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周年的禮物嘛!”我接受了友人的好意,自2008年9月起,開始整理我的書稿,同時又補充上了幾篇,定稿後交付列印。
真實的記錄歷史是每一個史志工作者或史志愛好者的責任。寫史志資料不能唯權者諱。我認為寫歷史的成績和經驗是歌頌黨,寫歷史上、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能說是給黨臉上抹黑,有些還是有益的教訓,可能還是後人的寶貴財富。我對《德宏州稅務志》、《德宏州情》和《德宏州蔗糖業發展史》三部史料書的意見,就是根據上述精神寫出來的,我寫的意見有何問題,留給社會,由眾人評論吧!
這本小冊子是我自寫、自編、自費出書,印數不多,我只準備送給有關單位、有關領導作資料,送給友人作紀念,留給後人做參考。
我重新整理書稿準備付印的過程中,得到州老乾局領導、我所在單位——德宏州經委領導,還有幾位老同志和在職中青年朋友的支持,在這裡我對同志們表示感謝!
書籍目錄
自序
回眸往事篇
父親的敦敦教誨使我終身受益(3)
跟著共產黨抗戰到底(8)
山東大叔救了我的命(13)
煤礦生活120天(15)
地富還鄉團復滅記(20)
迎接建國進北京(27)
隨軍南下——從北京到雲南(39)
滿懷激情建設雲南(52)
工作實錄篇
艱苦年代的稅收工作(59)
加強宣傳教育 統一思想認識 開闢新區稅收工作(66)
五六十年代財政管理情況(71)
從邊疆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出發的財政工作(79)
苦幹加巧幹 全心全意建設德宏(90)
德宏州建築公司對德宏發展糖業功不可沒(98)
一心為人民贏得萬民心——回顧解放初期的商業工作(104)
商業扶持種蔗製糖 發展德宏經濟(115)
為保山市史志委寫的三篇史料的歷史背景(119)
糾正錯誤 解決矛盾 為大辦農業除障礙(122)
活躍城鄉市場 克服經濟困難(130)
財貿部門大力支持農業(139)
古今中緬貿易路線的變遷(150)
德宏州邊境貿易實錄(161)
1979年建立德宏州財貿學校(192)
財貿幹校對邊疆財貿工作的發展功不可沒(202)
文化大革命篇
我經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211)
“內清”問題與“文化大革命”(257)
舊情難忘篇
一片丹心為人民——李臨伍同志生平事跡(261)
時時刻刻以人民利益為重——憶張布同志(269)
實事求是廉潔奉公的好領導——憶李如棟同志(279)
執行財經紀律一絲不苟——憶康長征同志二三事(284)
顧全大局的楷模——憶段華民同志二三事(288)
難忘的親切關懷——憶鄭剛同志二三事(293)
深切懷念良師益友任希文同志(297)
懷念戰友王慶祿同志(303)
德宏人民的好兒子——思鴻基(305)
閒情隨筆篇
發展食品工業 振興德宏經濟(313)
如何發展德宏經濟的一些思考(317)
德宏山區經濟發展問題的探討(325)
組織三次老財稅幹部聚會紀實(331)
德宏特有的民族樂器——葫蘆絲·象腳鼓·串鋩(335)
隨筆四則(339)
史志材料中的核心是“實”(344)
《德宏州情》一書中幾點不妥之處(347)
《德宏州稅務志》中的幾個問題(356)
辨析《德宏州蔗糖業發展史》(361)
編後記
原文摘錄
…… ……
他對農業工作的若干試點抓得很緊很細,特別是保山縣的萬畝茶園試點,直接參予組織,親自到山上檢查,和農民交換意見,臨伍同志深入實際,聯繫民眾的優良作風,深得幹部民眾的愛戴。
1965年底,雲南省委第二書記、省長周興到保山檢查工作,由臨伍同志陪同,到地委及各縣的試驗田、樣板田考查,周興省長認為保山地委搞試驗,辦樣板田是指導農村工作的好經驗。周興省長將考察情況向省委作了匯報,並同省委書記閆紅彥商定:將原定在昆明召開的地書會議改在保山召開。就這樣,1966年雲南省委一月工作會議在保山召開了。會上省委和地州市委書記聽取了保山地委書記的工作匯報,參觀了部分樣板田,到會同志充分肯定了保山地區的經驗。
“文革”時間,臨伍同志在地革委辦的“五七”幹校(在保山板橋邢家灣)接受審查,校革委宣布:“李臨伍走到哪裡,可以批鬥到哪裡。”造反派安排他積肥,還規定數量。他挑上擔子到處拾糞,農村小孩見他來了,主動幫他拾,還把自己拾到的糞給他。老農看見將他請去家裡,不但不批鬥他,還問寒問暖,茶水招待,把煮熟的熱雞蛋送給他,他堅決不要,臨走時把家中的肥料替他裝滿擔子,以免完不成任務挨批判,等他到“五七”幹校將挑著的肥料倒出時發現,農民還是把蛋放在糞箕里了。一次外出拾肥,被道班工人相約到住地,請他吃湯圓,還把自己訂的《紅旗》送給他,囑咐他要好好注意身體。對一個身處逆境的人來說,這是多么深厚的情誼!這些不知姓名的工人、農民這樣關心他愛護他,正說明臨伍同志平時聯繫民眾,誠心為人民辦事,種下的種子,今日得到開花結果。
臨伍同志對同志誠懇熱情,光明磊落,見到同志們的缺點或工作中的問題,總是當面提出。這種赤誠之心待人,有時易使人們誤解,認為他批評過多,甚至避開他走;熟悉他性格、了解他為人的同志都很願意接近他,如果他批評某件事情與實際有出入,可當面反駁,頂撞幾句他絕不計較,總是哈哈大笑,一笑了之,從不放在心裡,更不會背地整人,所以,許多同志都很信任他。
臨伍同志在家是個孝子,好丈夫。他少年喪父,家庭經濟衰落,母親剪紙花賣供他讀書,他參加抗日活動,家裡倍受株連,日偽軍到處追趕,母親跟著他吃盡苦頭,他深知母親的恩情比泰山重比海深。1957年他將母親接來雲南供養,一個外甥女也隨母同來。不幸前妻病故,留下6個子女,他十分悲痛,每到昆明開會,都要抽時間到郊外山上看望故妻墳頭,以表懷念之情。臨伍同志再婚後又生了兩個孩子,經濟上比較緊張。1961年看家鄉遭水災,妹妹又帶著兩個外甥來到雲南,一個十幾口人的家庭,他不嫌棄妹妹和外甥,同樣供他們讀書,大甥女直到大學畢業,成為國家專業人才。一個龐大而又多種關係並存的家庭,他處理得很好,都能和睦相處,將子女培養成人。6個兒子5個送到部隊當兵,四子李勝利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當他得知後很坦然地對前來慰問的同志們說:“當兵就是衛國,衛國就會有犧牲,他死的值得。”根據勝利生前的願望和戰鬥中的突出表現,上級黨委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追記為一等功臣。最後,他決定將勝利的撫恤金全部交給國家。他無私無畏,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寬廣的胸懷。
在“文革”期間,臨伍同志深受林彪“四人幫”的迫害和摧殘,吃盡苦頭,他不受派性干擾,能正確對待民眾。堅決擁護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的鬥爭。
粉碎“四人幫”以後,他坐不住了,主動向地委提出:要求到農村去,同農民一起揭批林彪“四人幫”以抓革命為名,破壞生產為實的罪行。地委同意後,他自帶行李,騎上腳踏車到保山縣下村公社,與基層幹部一起工作,通過批判“四人幫”的陰謀,把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爭取農業來個大豐收。由於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作風踏實,深得幹部民眾的好評。每逢街天,都有農民到家裡看望他,向他反映生產中的問題和變化。直到組織上安排他到西洱河電站任核心組副組長,革委會副主任,他才從下村將行李搬回,趕到省里報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