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戲曲的一個劇種)

京腔(戲曲的一個劇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京腔,戲曲的一個劇種。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有時也稱“弋腔”或“高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腔
  • 類型:戲曲
戲曲劇種,京腔簡介,唱腔婉轉柔和,絲弦伴奏,有專用擊節鑼鼓,京醜使用官語,

戲曲劇種

京腔簡介

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有時也稱“弋腔”或“高腔”。清康熙、乾隆之際曾盛極一時。當時曾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其中“北弋”即指京腔。乾隆末年,秦腔、徽調相繼進京後,京腔開始衰落。清末民初河北高陽一帶曾有昆弋同台的班社到北京演出,後漸絕跡於舞台。
京腔
京腔
清代北京的“京腔”是江西弋陽腔在北京的地方化,京腔有四大特點。

唱腔婉轉柔和

高腔類的聲腔都有高亢的特點,但京腔卻顯得婉轉柔和,且很明顯。如《影梅庵憶語》所記明末陳圓圓唱的“燕俗之劇”就是這樣:以燕俗之劇,咿啞啁哳之調,乃出之陳姬身口,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慾仙欲死。“燕俗之劇”當然時北京的。“咿啞啁哳之調”、“如雲出岫,如珠走盤”,這與“音遏行雲”、“歌喉嘹嚦”充滿昂揚之氣的風格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此外,有關京腔的描述還多次使用“咿唔”、“ 咿唔如話”之類的詞,顯示出京腔低緩、柔和的特徵。

絲弦伴奏

京腔在伴奏樂器上也不同於其它高腔,用絲弦伴奏。《消寒新詠》論及乾隆末年京腔演員王德官時稱:王德官,宜慶部小旦。貌與羅榮官相埒。面圓如杏,饒有丰韻。絲弦咿唔中,聲音亦復嘹亮。非常明顯,京腔伴奏使用了絲弦。由於使用絲弦,唱腔受到影響,起了變化。“絲弦咿唔”在先,聲音“嘹亮”在後,聲音的嘹亮用“亦復”二字來表述,給人的感覺似乎歌聲並不那么高亢,“高亢”未得到突顯。《消寒新詠》“邱玉官”條石坪居士說得更具體,稱:余到京數載,雅愛崑曲,不喜亂彈腔,謳啞咿唔,大約與京腔等。 “咿唔”當指肉聲而非樂器的伴奏聲,顯而易見。此外,史料所見,還有“工尺咿唔如話”、“余小習舉子業,鍵戶吚唔”之語。“咿唔如話”說明聲音很低,像說話一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聲音比說話聲高時,就必須換一個詞來表示,如:“如喊”、“如號”、“如叫”、“如吼”、“如呼”、“如喝”、“如嗷”,等等,這些詞都比“說話”的聲音要高得多,可見“咿唔如話”是形容聲音很低。孩提誦讀,用了“吚唔”一詞,雖不是小聲,也絕不是大聲,更算不上高喊的一類。京腔在絲弦的伴奏下,唱腔婉轉柔和。

有專用擊節鑼鼓

湯鑼作為高腔的一種,京腔保持了擊節的傳統,並有屬於自己的專用鑼鼓——湯鑼,《揚州畫舫錄》稱:“京腔用湯鑼不用金鑼”,可見“湯鑼”是京腔的專用鑼,以區別其它聲腔擊節用的伴奏器具。這也說明京腔在用鑼方面與弋陽諸腔的不同。

京醜使用官語

為醜之最京腔的丑角有突出成就,“京醜”在花部諸腔中首屈一指。《揚州畫舫錄》稱:唯京師科諢皆官話,故醜以京腔為最。該書還從觀眾需求的角度將當地丑角與京醜進行了比較,指出當地丑角因不通官話,受制於鄉語,致使不能作進一步的發展。指出:吾鄉本地亂彈小丑……終止於音鄉談,取悅於鄉人而已,終不能通官司話。近今春台聘劉八入班,本班小丑效之,風氣漸改。京醜的藝術水準得以展現、京腔擁有眾多的觀眾和具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官語”——京白的使用,而且,京醜對後世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其它聲腔的丑角改用北京話,後來丑角都變成了“京片子”,所謂“南國優販,妙選子弟。首工京話,語柔聲脆。” 值得注意的是,與“京腔”同一時期,“弋陽腔”也在北京使用,而且,二者多處並列出現在同一條史料中。如果說,京腔是弋陽腔在北京“地方化”的結果,那就不應該稱“京腔”了,無論如何不能連“弋”姓都改了,連“血緣關係”都變了。要了解“京腔”,還需要改變視角和轉變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