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磚

京磚

京磚是浙江省嘉善縣的傳統工藝品。製作需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和浸泡等幾道工序。幾道工序,聽上去似乎也並不特別複雜,但其實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還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京磚的製作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磚
  • 製作工序1:取土
  • 製作工序2:制坯
  • 製作工序3:燒制
  • 製作工序4:出窯打磨和浸泡
  • 相關書籍:《金磚墁地》
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製作周期,

歷史淵源

在民間,人們樂於對皇帝處理政務的金鑾殿展開想像,說金鑾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磚鋪成的。從字面意思和絕大多數人的理解來講,顯然,這金磚就是用金子製成的磚。其實,此金磚並非金子製成的磚,而是來自乾窯的京磚。在《金磚墁地》中,對此有專門記載:“京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又因磚運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被稱之‘京磚’後逐漸走向民間富戶。”關於“金磚”名稱的由來,還另有一種說法:在明代,京磚的價格非常昂貴,一塊磚要賣50兩銀子,遠遠不是一般富庶家庭能夠消費得起的,因而人們用“金磚”來代指它。當時,民間有所謂“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金磚”即由此而得名。
浙江省嘉善縣乾窯鎮是歷史上有名的“窯鄉”,其出產的京磚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型磚,每塊價格高達一兩黃金,有“金磚”之說,歷史上專用於鋪設故宮和皇室園林的地面。

製作工藝

京磚的燒制過程十分講究。一般分礱糠(谷糠殼)熏、片柴燒、棵柴(細的木材)燒、松枝柴燒等四個環節。現今一般都用谷糠與木材邊皮料燒制。圖中這位窯工剛加完礱糠,正在用專業的捅火桿翻動柴火,增加火的燃燒度。
京磚的碼放格外講究秩序,既要保證磚量多,又要確保每一塊磚都能均勻受熱,彼此間的距離大致相等,所以需要專業的裝窯工。出窯時窯工挪磚能夠井井有條,與裝窯工的合理擺放密不可分。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選土,那些有經驗的師傅才能看出哪裡的土不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鋁量較高,可以磨成粉末。選好土之後,還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時將長達8個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備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製成磚坯。普通的京磚,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製成坯塊即可。比較複雜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藝要求的花磚,比如有的磚上需要繪製圖案,為了讓燒制出來的圖案生動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時對圖案的刻畫把握得恰到好處。
第三步是燒制。坯入窯後,點燃窯火的過程複雜之極: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經過這四種不同燃料的燃燒,在耗時130天之後,方可窨水出窯。所謂窨水,指的是一窯磚燒好後,必須往窯里澆水降溫。這些澆向窯里的水,得由窯工們沿著窯墩外那條又陡又高的磚梯挑到窯頂,再從窯頂澆入窯中。
第四步是出窯。出窯的日子,小小的窯腹里灰塵瀰漫,異常嗆人。在出窯之前,雖然已往窯中澆水降溫了四五天,但窯中溫度仍然很高,長時間燒制過的京磚更是炙熱難當。一塊塊又燙又重的京磚,在工人們手裡飛快地傳遞著。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鼓勁,工人們在搬卸京磚時,嘴裡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噝噝聲。“貨船泊岸夕陽斜,女伴搬磚笑語嘩。一臉窯煤粘汗黑,阿儂貌本艷於花。”這首《竹枝詞》,描述的就是出窯時的場景——在炎熱的窯中勞作,女窯工很快就滿臉汗水,飛揚的塵土撲到臉上,原本“艷於花”的女子,剎那間也烏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剛從窯里搬出來的京磚還只能算是璞一樣的半成品,要讓它成為光彩照人的玉,還得花一番心血進行細緻地打磨。京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在一個圓形的水槽里進行,一邊磨,一邊沖水,不僅要讓京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不過,遺憾的是,讓京磚變得像鏡面一樣的打磨技術,如今已失傳。
最後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後的京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僅能使京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至此,從泥土到京磚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製作周期

所有工序耗費的時間加在一起,要超過一年。每座一次能夠生產的京磚,至多不超過7000塊——其中還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廢品。幾十個技術工人辛辛苦苦地幹上一年多,所得不過五六千塊磚,每塊磚賣上50兩銀子,雖然有點誇張,但也絕非不可能。
如今,人們對京磚的要求雖然不再像以前皇室那樣苛刻——皇室選用京磚時,各級官員們需要拿起沉重的京磚,一塊一塊地檢查——再加上機械設備的進步,燒制時間已經大大縮短,但由於京磚傳統工藝的局限,燒制一窯京磚依然需要3個多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