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是德國猶太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師從海德格爾和胡塞爾,並於1923年在胡塞爾門下獲得現象學博士學位,1930年與漢娜·阿倫特結婚,並從事哲學人類學和藝術哲學研究。1933年全家與表兄瓦爾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國,並協助漢娜·阿倫特寫作,批判和揭露法西斯意識形態及其本質。在巴黎期間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一系列哲學論文,對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產生過影響。1936年京特·安德斯與漢娜-阿倫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國,與馬爾庫塞等一起,開始德國哲學流亡,但與法蘭克福學派其他成員保持一定的距離。二戰後回到歐洲,定居瑞士,拒絕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和恩斯特·布洛赫推薦的哈勒大學哲學教授教席,堅定地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從事批判思辨和社會活動工作,其中主要是投入反核、反戰以及綠色和平運動。 京特·安德斯一生獲獎無數,主要的有1936年的荷蘭流亡文學獎、1962年的義大利反法西斯獎、1967年的德意志批判獎、1978年的巴伐利亞藝術學院獎、1979年奧地利國家文化出版獎、1980年瑞士圖書出版獎、1983年阿多諾獎等。著有《過時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特·安德斯
- 外文名:Gunther Anders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92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主要獎項,
人物生平
早年師從海德格爾和胡塞爾,並於1923年在胡塞爾門下獲得現象學博士學位,1930年與漢娜·阿倫特結婚,並從事哲學人類學和藝術哲學研究。1933年全家與表兄瓦爾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國,並協助漢娜·阿倫特寫作,批判和揭露法西斯意識形態及其本質。在巴黎期間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一系列哲學論文,對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產生過影響。1936年京特·安德斯與漢娜-阿倫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國,與馬爾庫塞等一起,開始德國哲學流亡,但與法蘭克福學派其他成員保持一定的距離。二戰後回到歐洲,定居瑞士,拒絕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和恩斯特·布洛赫推薦的哈勒大學哲學教授教席,堅定地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從事批判思辨和社會活動工作,其中主要是投入反核、反戰以及綠色和平運動。
主要著作
《過時的人(套裝共2卷)》包括《論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的靈魂》、《論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生活的毀滅》。《過時的人(套裝共2卷)》是20世紀最為經典的哲學和社會批判著作之一。作為20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京特·安德斯與別的學院派哲學家不同,他把哲學的視角轉入對社會現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領域是“否定的人類學”、“批判技術哲學”和“媒體批判哲學”。其表述方式是從20世紀人類生活中的主要技術現象出發來進行反思,如“電視”、“航天”、“化妝品”、“核武器”、“計算機”等等。哲學界也因此將他稱為現代批判技術哲學和媒體批判哲學的奠基人。《過時的人(第1、2卷)》就是他的這些思想的集中體現。
“否定的人類學”:主要討論人的歷史結構衍變,人和世界的本體論關係,“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認同。提出人的自我認同是個動態變化過程,其前提是人無法擺脫對自由的追求,對創造世界、科學、藝術、技術和歷史必然性的定式。
“批判技術哲學”:人的“普羅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蘊涵了作為人的自我成為機器的羞愧。這種羞愧是技術發展和人的本質之間產生的落差所引起的。這種落差產生“過時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術革命中開始以一種過時的存在方式顯現,人生產的產品逐步廢除人的價值。問題的實質是技術如何替代人成為歷史的主體。人類不再具備控制機器所內含的結構性權力,在失控的技術面前,人類在勞動方式上、精神上和心靈上都將失去其本質意義。人類由於個體性、生命性在機器面前顯得無能,個體和生命無法與完美的機器相媲美。
“媒體批判哲學”:電視觀眾失去判斷力,電視的力量在於使人獲得主觀的客觀性,在非現場中經歷現場,從部分中獲得虛幻整體。影視本體論的雙重性語義:圖像和事件的界限變得模糊,因此產生幻象。電視的實質是:依賴性地消費已被他人決定了的判斷。電視作為“大眾隱居機”製造了這個時代人類的特徵。
京特·安德斯還在《過時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學所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信息革命”和“生物遺傳”革命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衍變,但其本質並沒有產生變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現象學批判仍然有著它深邃的思想內涵。
主要獎項
1936年的荷蘭流亡文學獎
1962年的義大利反法西斯獎
1967年的德意志批判獎
1978年的巴伐利亞藝術學院獎
1979年奧地利國家文化出版獎
1980年瑞士圖書出版獎
1983年阿多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