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飠齊是鎮江傳統茶食糕點中的名產,又叫“金剛飠齊”,因其外形像泥塑金剛之肚臍而得名。
京江飠齊為辛豐美食之一。京江飠齊又叫“金剛飠齊”,因其外形像泥塑金剛之肚臍而得名。
京江飠齊是鎮江傳統茶食糕點中的名產,鎮江地域方言裡,“江”要念成“剛”,“臍”通“飠齊”字。“飠齊”這個字《辭海》和許多字典里是都查不到的。只有清代張玉書主編的《康熙字典·食部》記載。《康熙字典》為何收有“飠齊”字?史載,主編張玉書是江蘇丹徒人,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是“一品當朝”,他眷戀鄉土,把家鄉方言添注拼音,載於《康熙字典》,一直傳至今天。
京江飠齊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說清初原為八角形狀,因為當時滿洲統治者忌諱八旗兵被吃掉,只好改成現在的六角形。
京江飠齊馳名的訣竅全在手藝和火工上。製作京江飠齊的時候,將加油的麵粉揉成小團,呈饅頭樣,用刀輕輕切成六角形,然後貼進爐壁或推進烘爐,一會兒就飄出香味,鏟下就可以吃了。才出爐的京江飠齊像立體雪花狀,六隻角楞角分明,吃起來鬆軟香酥,還可掰開,用開水或肉湯泡著吃。老年人吃麵時,常和麵湯泡食,別具風味。還有一種噴灑紅糖水,熟了呈紅色的糖飠齊,因為易於消化,是婦女生養後的滋補食品。
京江飠齊還有一些歷史傳說。《梵天廬叢錄》朝野掌故:“乾隆皇帝南巡時,太后因渡江眩暈作惡,思得食物鎮之。適某巡檢小舟在御舟側,以所攜京江飠齊三枚進,太后食之而樂。晚宿金山行宮,高宗問安,太后以渡江暈船,因京江飠齊而愈。遂以縣令官巡檢。”皇太后吃了京江飠齊,暈船之症得愈,小巡檢得到皇帝獎賞,提升為七品縣太爺,這段軼聞,既是鎮江飲食文化的趣味資料,也是京江飠齊的最佳廣告。
京江飠齊以特製麵粉、花生油、白砂糖、酵面、食鹽、糖桂花等為原料。現在買到的以鹹味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