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位於聊城市下轄的陽穀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境內,全長97.5公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 位置:陽穀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境內
  • 開鑿時間: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
  • 全長:97.5公里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主要遺蹟:船閘,碼頭,橋樑
歷史,組成,船閘,碼頭,橋樑,文化意義,文物保護,

歷史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開鑿東平安山至臨清的運河河道,上接濟州河、下通衛河,並以“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有,詔賜名會通河”(《元史·世祖紀》)。元明清時期,會通河一直是南糧北運以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至今聊城運河沿岸還保留著大量十餘處水利工程設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遺存。
京杭運河山東段全長510.6公里,始於隋煬帝大業四年(608)永濟渠的開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過水路至山東西北德州、武城、臨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後用大批人力開通了濟州渠和會通河,與過去經過山東境內的永濟渠相連線,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個山東境內的水路交通線。元代後期由於中原地區戰亂不休,運河一度處於停運狀態。明朝永樂年間,又對運河山東段進行全面疏浚,興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勢的設施,使運河全線暢通。這種狀況持續了四百年之久。清鹹豐五年(1855),由於黃河改道,將山東境內運河沖為南北兩段,從而無法保持全線的暢通,運河運輸能力大為削弱。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廢止了河運。

組成

船閘

由於京杭運河聊城段所經過的地區南北落差較大,且無水源補給,為了“以節蓄瀉”,確保運河暢通,元明清時相繼在這一段河道上興建了三十餘處船閘,因此也被稱為“閘河”。周店閘位於東昌府區鳳凰辦事處周店村,原名周家店閘,始建於元大德四年(1300),包括南閘、北閘和月河涵洞三部分,是運河上保存最為完整的複式船閘。南閘長31.37米,寬38.46米 ;北閘長22米 ,寬31.13米 ;月河涵洞長26.65米 ,寬11.2米 ,高5.3米 。南北閘間距66.20米 ,均為條石砌築,結構形式大體相同。閘上有民國張鴻烈題額,附近有記事碑三通。其他閘多數建於明代,建築結構合理,施工精細,是研究運河水利發展歷史和漕運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碼頭

明清聊城一帶的張秋、東昌府(今聊城)、臨清等地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是運河沿岸的重要都會,因此在河道上建有許多碼頭,以供裝卸貨物,至今保存完整的主要是位於聊城市區的崇武驛大碼頭和小碼頭。崇武驛大碼頭位於聊城市區運河西岸,碼頭長17.5米,寬5.8米 ,呈“巨”字形,大碼頭為官用碼頭,明清時期這裡帆檣林立,有“崇武連檣”之稱,系聊城八景之一。小碼頭位於大碼頭東約300米 運河北岸,寬8米 ,平面呈“凹”字形,原為富商私用碼頭,台階最上層青石上仍有繫船纜繩用的圓形穿孔。

橋樑

當年在京杭運河山東段——聊城段上建有許多橋樑,以供行人和車輛通行,惜年代久遠,多已湮沒,保存較為完整的主要有七級北大橋、會通橋、月徑橋、問津橋等四座橋樑。會通橋位於臨清市會通河穿城而過的北支河上,原為會通閘,又稱中閘,與臨清閘、宏濟橋減水閘並稱三閘,是元代會通河調節衛運兩河落差以節水勢的閘具,始建於元元貞二年(1296)。明永樂十五年會通河南支開通,閘廢改為橋,橋長8.2米,跨徑3.2米 。問津橋是原“臨清閘”舊址,萬曆年間改閘為橋,橋呈西南、東北向,由臨清城磚砌築而成,高7.5米 ,寬3.3米 ,跨徑5.6米 ,單孔直徑2.6米,孔高1.3米。月徑橋俗稱鴿子橋,清順治九年(1642)商人邵以樞捐建,長5.8米 ,跨徑3.1米 ,位於臨清繁華區,是商貿官接之要衝。七級北大橋位於陽穀縣七級鎮,橋面跨度11.3米,寬5.2米 ,橋面、雁翅、橋墩均用古石刻構築而成。

文化意義

聊城古船閘、碼頭、古橋等是運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設施,是研究運河開鑿、營建、調度、營運的重要遺存,也是運河漕運發達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而河隈張莊所保存下的眾多的磚窯遺址則表現出了當時高度發達手工業發展水平,而且通過運河為京城提供大量貢磚。此外,運河沿岸還散落著眾多古建築、古民居、古城鎮、古街巷等,它們都是研究各時代建築藝術、漕運歷史、運河沿岸城市的形成發展、明清城市的經濟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會經濟關係、社會形態等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間,運河是溝通中國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的交通動脈。對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運河的暢通,“船舶往來,商旅輻輳”,使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張秋、濟寧、台兒莊成為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德州因建造漕倉而選址運河東岸興建的衛城,清代已成為商賈往來,帆檣雲集,百貨薈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換集散地。臨清“東控齊青,北臨燕趙”,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業中心。東昌府因運而興,成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運河九大商埠之一;濟寧南達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為南北運輸要地,是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水旱碼頭,有“江北小蘇州”之稱,清代濟寧已是“豐物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的全國著名的商業城市。因河興商,因河興市,運河的暢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等地達到了文化空前發達、市場繁榮的鼎盛時期,從而留給後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保護

2016年6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山東省文物局《關於呈報〈大運河遺產聊城段本體保護工程永通閘(辛閘)變更設計方案〉的請示》(魯文發〔2016〕74號),批覆如下:
一、應補充對目前已實施的文物本體修繕工作的簡要介紹,說明永通閘修繕工程和閘頂混凝土板式橋整治工程的進展情況。
二、建議進一步研提比選方案,論證將原混凝土板式橋改為木橋的設計變更為小型鋼橋的必要性。如可考慮維持原混凝土橋面不變以避免對閘體的過多干擾,同時保證村民交通出行;或保持原木橋設計不變,另選線路建橋解決村民交通問題。
三、如變更設計為小型鋼橋,其基礎應儘可能遠離閘體及其內側夯土,地基處理不宜採用靜壓樁等方式,避免頂脹閘體。
四、補充細化拆除混凝土橋體、新建鋼結構橋體對文物本體及景觀環境的影響評估和保護措施。補充引橋的具體做法,細化小型鋼橋的細部設計,尤其是基礎部分及跨越閘體石材處,補充與文物本體接觸部位的做法大樣圖,進一步深化橋體外觀設計,以簡潔樸素的色彩和形式為宜,提高其細部設計水平。
五、應督促當地政府對永通閘附近大運河河道堆積垃圾進行清理整治,加強對大運河遺產的日常管理。清理過程中應注意周邊散落舊構件的收集與保管,並在維修過程中儘量加以利用。
六、施工完成後,應在周邊設立保護標誌、保護界樁和警示標識,並對大運河聊城段及永通閘的價值、特徵等進行必要的展示說明。
七、根據《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方案變更設計應由工程業主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現場洽商。所報變更方案設計單位不明,應按要求由原設計單位進行方案變更設計。
請你局組織相關單位,根據以上意見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由你局核准後另行報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