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昭忠祠

京師昭忠祠

始建於遼,因院內有兩棵怪異的松樹,曾稱雙松寺。順治時在東交民巷台基廠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大清開國功臣的。庚子事變中被毀。庚子事變後東交民巷淪為洋人租界,是使館區,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於是末代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注資修繕被炮火焚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改名昭忠祠,賦予祭奠清祖忠魂,慰藉英烈之功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京師昭忠祠
  • 地理位置:北京廣安門
  • 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
  • 始建:遼
位置,歷史,

位置

位於北京廣安門內大街北側的報國寺,占地17000平方米。

歷史

始建於遼,因院內有兩棵怪異的松樹,曾稱雙松寺。順治時在東交民巷台基廠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大清開國功臣的。庚子事變中被毀。庚子事變後東交民巷淪為洋人租界,是使館區,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於是末代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注資修繕被炮火焚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改名昭忠祠,賦予祭奠清祖忠魂,慰藉英烈之功用。
位於北京廣安門內大街北側的報國寺,占地17000平方米。始建於遼,因院內有兩棵怪異的松樹,曾稱雙松寺。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崇尚武功的蒙古族皇帝,為彰顯開國元勛,依舊寺建新廟,始稱報國寺。明初塌毀,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但民間仍俗稱報國寺。還興起了廟市,每逢初五、十五、廿五,都有廟會和花市。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並更名為大報國慈仁寺。報國寺有七進院落,七層殿堂,堂後為36級高的毗盧閣。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余,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現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製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當年登上毗盧閣,可覽京城風景,此寺規模宏大,為南城最大廟宇。思想家顧炎武在京時,曾住寺院西院,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改建西院為顧亭林祠。清末改為祭奠清祖忠魂的昭忠祠。
報國寺與國運共興衰。1840年鴉片戰爭後每況愈下,1900年庚子事變中主殿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名剎雖衰,但清末至民國,廟市依舊。
旗人從東北入關,攻入北京後建立大清國。順治時在東交民巷台基廠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大清開國功臣的。庚子事變中被毀。庚子事變後東交民巷淪為洋人租界,是使館區,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於是末代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注資修繕被炮火焚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改名昭忠祠,賦予祭奠清祖忠魂,慰藉英烈之功用。得到朝廷批准,由軍機大臣、太子太保鹿傳霖負責督建,公元1907年即光緒二十二年動工。那時國庫空虛,財力匱乏,內務府戶部撥銀二萬兩遠不夠用,便由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榮祿之子良揆等群臣募捐集資十六萬兩白銀為工程款,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新落成的昭忠祠,較原規模大為縮小。竣工後,收入原祠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大清開國功臣及更多先後在國史有傳重要大臣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