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養廉

財政名。清代自雍正二年(1724)以後,動用田賦耗羨,逐步對全國地方文武官員發放俸祿以外的津貼銀兩,而京官則實行恩俸(雙俸)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官養廉
  • 外文名:Kyou-kan YangLian 
  • 類型:財政名
  • 時間清代自雍正二年(1724)
簡介,演變過程,

簡介

但自雍正五年起, 動用兩浙鹽課餘銀一萬兩,兩淮鹽課餘銀二萬四千兩,分給八旗都統至參領等武職官,作為養廉銀。其中領侍衛內大臣每年九百兩,步軍統領每年八百八十兩,左右兩翼總兵官每年各八百兩, 滿洲都統七百兩, 蒙古、漢軍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各六百兩,滿洲副都統、步軍統領各五百兩,蒙古、漢軍副都統、內大臣、散秩大臣、鑾儀使、上駟院卿、武備院卿、奉宸苑卿、內務府三旗護軍統領、步軍總尉各四百兩,健銳營翼長、火器營正翼長、圍場總管每年各二百兩,翼領每年一百兩。每年給發大臣所余銀兩,按八旗參領、印房章京、左右兩翼前鋒營正署前鋒侍衛、八旗護軍營正署護軍參領、火器營護軍參領、副護軍參領、委署護軍參領、營總、健銳營前鋒參領、副參領、察哈爾總官等員品級,於年終通融分給,歲無定額。圓明園營長二員每年各一百兩;京營副將每年九百兩、參將每年六百兩、游擊每年五百兩、都司每年三百兩、守備每年二百四十兩、千總每年一百四十兩、把總每年一百兩、經制外委千把總每年二十兩五;五城正指揮每年八十兩、副指揮每年七十兩、吏目每年五十六兩。

演變過程

乾隆十年(1745),又諭令將在京各旗都統等武職官員,在已賞給坐糧養廉基礎上,每年再加給銀兩養廉。在京文官名義上雖無養廉銀,但也於雙俸及辦公費之外,另有津貼銀兩,有的稱作飯食銀,實即養廉銀。如雍正十一年奏準,將直省每年額解戶部飯銀九萬四千餘兩,為戶部養廉之用,其中給戶部堂官養廉銀一萬七千二百餘兩、司員筆帖式養廉銀一萬四千九百八十餘兩、司員筆帖式桌飯銀一萬一千餘兩,書吏皂役工食銀四萬四千一百二十兩有奇,又定戶部銀庫郎中、員外郎每年每員各給養廉銀五千兩、司庫每年三千五百兩,其他大使、庫使、筆帖式等也各有每年一千兩至一百二十兩不等的養廉銀。又從堂司各官養廉銀內幫給內閣飯銀一千兩、軍機處飯銀一千兩、理藩院飯銀一千兩、起居注館飯銀二百兩、盛京戶部飯銀四百兩。吏部每年也有養廉銀一萬兩,禮部五千兩(禮部每年又由山東、安徽、福建三省各解給銀一千兩,除作本部公用外,余銀按季發給各官養廉,又有三百二十四頃多官地租銀用作養廉),理藩院二千兩,盛京五部侍郎每年各三百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