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館

京報館

京報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胡同30號、32號,始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是邵飄萍在北京的住所以及其創辦的《京報》辦公地舊址,現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和邵飄萍故居。

京報館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20平方米,為一座四合院建築,青磚灰瓦,內有一棟二層小樓,有兩個小四合院。京報館作為《京報》館編輯部的一部分,促進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984年5月24日,京報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3月27日,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報館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胡同30號、32號
  • 所處時代:民國
  • 占地面積:1120 m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大門,影壁,二層小樓,四合院,歷史文化,相關人物,《京報》,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民國九年(1920年),京報館始建。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26日,京報館建成並啟用。
2018年,京報館完成騰退工作。
2021年6月1日,京報館被闢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和邵飄萍故居,並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京報館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20平方米,為一座四合院建築,青磚灰瓦,內有一棟二層小樓,有兩個小四合院。

主要建築

大門

大門門楣上刻有“京報館”3個大字,由邵飄萍親自題寫,落款為“振清題”,振清為邵飄萍後改之名。

影壁

影壁位於京報館大門內,上嵌“鐵肩辣手”4個大字,落款“飄萍”,因邵飄萍推崇明嘉靖年間楊繼盛的詩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以此用於自勉也勉勵同人。

二層小樓

二層小樓位於大門內左側,面臨魏染胡同七間,臨街立面用西洋式磚壁裝飾,大門處加古典式門廊。二層有三間辦公室,分別為邵飄萍的社長辦公室、《京報》編輯部和總經理吳定九的辦公室。社長辦公室內有辦公桌、沙發、茶几等邵飄萍生前辦公用品,《京報》編輯部內有大長條桌等辦公用品,總經理辦公室內有一張辦公桌、一把辦公椅等。

四合院

四合院位於二層小樓後,為坐北朝南的兩進四合院,一進正房廂房均三間,二進正房五間,廂房各一間,布局緊湊。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 邵飄萍
邵飄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漢族,原名鏡清,後改為振清,字飄萍,筆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華市東陽人,革命志士,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新聞攝影家。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21日在《京報》上以“飄萍啟事”為題批判軍閥賣國,因此遭到奉系軍閥殺害。

《京報》

京報》創辦於民國七年(1918年)10月5日,是由邵飄萍在三眼井胡同38號創辦的報紙,日出對開4版。民國八年(1919年)8月22日因載文反對北洋政府安福系政客集團的親日賣國行為,被查封。民國九年(1920年)9月20日北洋政府安福系政客集團倒台後,復刊,並在魏染胡同興建報館(今京報館)。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24日奉軍軍閥殺害邵飄萍後,被查封。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12日邵飄萍妻湯修慧復刊。民國十八年(1929年)10月3日被中華民國政府查封。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1日再度復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8日終刊。

文物價值

京報館作為《京報》館編輯部的一部分,促進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物保護

1984年5月24日,京報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3月27日,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京報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胡同30號、32號。
京報館舊址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6、48、57、70、102、105路公車,在虎坊橋路口西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距離京報館約3.6千米,駕車約1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