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債

京債

京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高利貸款。封建時代由中央政府新任命的外省官吏為出京上任前置辦行裝、籌措房旅費、應付官場等費用而舉借時,往往不計利率的高低。《舊唐書·武宗本紀》:“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領未,枉不由此”。《唐會要》卷九二會昌元年:“選人官成後,皆於城中舉債”。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三:“至近代京債之例:富人挾資住京者,量其地之遠近,缺之豐嗇,或七八十兩作百兩,謂之機頭,甚至有四扣、五扣者,其取利最重”。古代的金融機構“票號”多樂意承做京債,並把其視高利安全的一項業務和結交官吏的一種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債
  • 拼音:jīnɡ zhai
  • 類別:漢語詞語
  • 出處:《舊唐書·武宗紀》
詞語解釋,詞語出處,

詞語解釋

新任命的外官赴任前在京借的高利貸,用於置辦行裝等。

詞語出處

《舊唐書·武宗紀》:“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醒世姻緣傳》第一回:“ 晁秀才 選了這等美缺,那些放京債的人每日不離門纏擾。” 清 趙翼 《陔餘叢考·放債起利加二加三加四並京債》:“至近代京債之例:富人挾貲往京師,遇月選官之不能出京者,量其地之遠近,缺之豐嗇,或七八十兩作百兩,謂之扣頭,甚至有四扣、五扣者,其取利最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