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貝爾實驗室的亨德里克·舍恩被發現有系統地大量偽造重大實驗結果,其膽大妄為超過了生物學領域的任何造假案,被視為科學界的最大醜聞之一。最終在貝爾實驗室的調查下,他的造假被認定。2002年9月,舍恩被貝爾實驗室開除。而且連他的博士學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學撤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亨德里克·舍恩
- 國籍:美國
- 職業:物理學家
簡介,經歷,發現造假,調查,影響,
簡介
2002年9月25日,美國朗訊公司所屬的著名科研機構貝爾實驗室證實,該實驗室物理學家亨德里克·舍恩1998年至今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中,相當數量的數據和圖表是虛構的。
在世界物理學界,恐怕沒有多少人會對亨德里克·舍恩的名字感到陌生。這位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才以博士後研究人員的身份加盟貝爾實驗室,2001年才成為該實驗室的正式員工。但就在這不長的時間裡,他卻以火箭般的速度,先後在《科學》、《自然》等權威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其涉及的領域包括超導、納米技術和分子電路等物理學界的前沿領域,其中關於納米電路的研究成果被業界視為一大突破。2001年中,舍恩平均每八天就發表一篇科學論文,而一般科學家一年發表兩三篇論文就算成就斐然了。2002年9月,舍恩被貝爾實驗室開除。而且連他的博士學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學撤銷。
經歷
亨德里克·舍恩於1998年正式加盟美國貝爾實驗室後,先後與其他20多位研究人員合作,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在《科學》、《自然》等全球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十幾篇論文,其中一些研究還被認為是突破性的。這些成果的產出率和分量遠遠超出大多數同齡科學家的成就,舍恩一度被認為遲早會得諾貝爾獎。
但其他科學家隨後進行的研究卻無法重複得出舍恩的實驗結果。尤其令科學界懷疑的是,舍恩的多篇論文雖然描述了一系列不同的實驗,但部分數據看上去卻一模一樣,有一個“噪音”圖形甚至完全相同,而這些數據和圖形本應是隨機產生的。在接到投訴後,貝爾實驗室於2002年5月邀請5名外界科學家組成獨立調查小組,對舍恩的一系列研究展開調查。調查小組最終認定,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舍恩至少在16篇論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實驗數據。有鑒於此,貝爾實驗室將舍恩開除,其相關論文也被期刊撤銷。
發現造假
物理學界同行們試圖以舍恩在論文中所述方法重複這些實驗時,卻沒有一次能做成功。比如舍恩有一篇關於利用單一有機分子製造世界上最小的納米電晶體的文章曾受到輿論的高度重視,並與其它一些納米科技一起,被美國雜誌評為當年世界科技重大突破之一。但當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依葫蘆畫瓢”時,卻發現根本行不通。科學家們還發現,舍恩一些論文中的圖表和曲線圖簡直完美無缺,但卻不太可能是真正在實驗室里產生的,因為科學實驗總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而出現波動。
舍恩關於納米電晶體的論文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懷疑。他在去年10月的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跟兩個月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另一篇“最新”研究成果引用的數據和圖表居然一模一樣。在遭到同行質疑時,舍恩聲稱,他只是碰巧拿錯了資料而已,並隨即補上了一張圖表。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爾·麥克尤恩又發現,舍恩的一系列論文數據看上去大同小異。尤其令人懷疑的是,在不同的論文中,有一個關於噪音的圖形完全相同,而這種數據本應是隨時變化的,不同實驗得出相同結果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調查
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爾·麥克尤恩將這一發現告訴了貝爾實驗室。後者隨即成立了一個外部委員會專門調查此事。委員會由5名知名科學家組成,包括史丹福大學前文理學院院長、套用物理學家比斯利,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州大學巴巴拉分校物理學教授克勒默等。在長達4個月的調查中,該委員會仔細審查了舍恩受到質疑的24篇學術論文,查閱了其實驗記錄和電腦檔案,並與他的同事進行了面談,並最終提交了一份長達125頁的報告。
調查小組的報告指出,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1998—2001年間,舍恩至少在16篇論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實驗數據,而且這些造假都是在合作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報告同時認為,與舍恩合作的20多位科學家在這一事件中都是清白的。
影響
舍恩事件是貝爾實驗室77年歷史上查出的首起科研人員造假行為。該實驗室1925年成立以來總計推出了2.8萬項專利,下屬科學家曾獲得6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儘管貝爾實驗室一再聲稱該事件的責任人只有舍恩本人,但專家指出,貝爾實驗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學》、《自然》等雜誌的論文審核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是造成這一科學造假事件的原因。該實驗室一些前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醜聞在早先的貝爾實驗室是不會發生的。因為那時候每當一項科學成果發表之前,會有其他教授或科室主任親自檢查該實驗的過程。而舍恩的實驗有一些居然不是在貝爾位於新澤西的實驗室里完成,而是於1997年以前在德國完成的。這些實驗也幾乎沒有一項是在其論文共同署名的同事在場時做的。如果任這些弊端發展下去,“舍恩第二”、“舍恩第三”仍有可能繼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