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亨德米特在柏林音樂學校任作曲教師。他認為,作為一位教師,他的職責是傳授有關音樂基本原理的知識,教育學生尊重每一個實用的細節。費朗茨·賴岑施泰因(Franz Reizenstein)、沃爾特·利(Walter Leigh)和阿諾爾德·庫克(Arnod Cooke)都是他的學生。當時有兩位指揮也在柏林工作,即愛樂樂團的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和克羅爾歌劇院(Kroll Opera)的克勒姆佩雷爾(Klemperer),他們始終是欣德米特音樂的積極宣傳者。1929年,由於工作太忙,欣德米特解散了阿馬爾四重奏團。他的諷刺歌劇《當日新聞》(Neues Vom Tage)於1929年夏由克勒姆佩雷爾指揮在柏林演出,這是第一部有女高音角色邊洗澡邊唱歌場面的歌劇。由布雷希特(Brecht)作詞的康塔塔《教育劇》(Lehrstuck)在1929年的巴登-巴登音樂節演出後,輿論大嘩。1929年10月欣德米特初訪英國,在沃爾頓(Walton)的中提琴協奏曲首演時擔任中提琴獨奏(他和沃爾頓是1923年在薩爾茨堡相識的)。1930年在倫敦的一次考陶爾德-薩金特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中提琴協奏曲。
1933年,也就是希特勒登台執政的那一年,亨德米特著手以畫家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這位具有社會良知的中世紀藝術家的一生事跡為題材創作歌劇。他把三段間奏曲改編為組曲,稱之為《畫家馬蒂斯》(Mathis der Maler)交響曲,於1934年3月由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一舉成功。但這時官方開始公開批語他音樂(《當日新聞》中女高音角色洗澡一場曾使希特勒大為震驚)。1934年11月富特文格勒撰文為他辯護,駁斥對他的“政治聲討”。爭論結果,納粹政權禁演歌劇《馬蒂斯》。1935年欣德特應土耳其方面的邀請去創辦一所音樂學校。從安卡拉回國後,政府對他態度有所緩和,似乎有可能獲準在法蘭克福首演《馬蒂斯》。可是,1936年,在庫倫坎普夫(Kulenkampff)演奏他新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而得到一片“示威性”的采聲之後,戈培爾下令不準再演欣德米特的任何音樂。1937年,他又在土耳其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後便辭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職務,啟程前往紐約。1938年5月,《畫家馬蒂斯》搬上蘇黎世舞台,但德國報紙不許報導此事。1940年2月他再次赴美,不定期地居留下去。應聘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理論訪問教授,並在坦格伍德的伯克夏爾夏季音樂節上主持高級作曲班,盧卡斯·福斯(Lukas foss)和萊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是他在1940年音樂節的學生。1945年成為美國公民。戰爭結束後,欣德米特的音樂又重新在德國上演,他50壽辰時德國和美國多次演出他的作品以資慶賀。1947年返歐洲,訪問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在瑞士與富特文格勒繼續友好往來。戰後幾年中,他大量修改自己的某些早期作品,包括聲樂套曲《瑪麗的一生》(Das Marienleben)和歌劇《卡地亞克》與《當日新聞》。1949年回柏林在高等音樂學校講學,但因加入美國國籍受到批評,被認為是數典忘祖。1949-50年他在哈佛大學任諾頓教席教授一年,舉辦查爾斯·埃利奧特·諾頓講座,該講稿後來出版,題為《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1951年接受蘇黎世大學教職,同是兼任耶魯大學的工作,至1953年辭去耶魯大學教職,回到歐洲,在1953年的拜羅伊特音樂節指揮貝多芬第9交響曲。在創作生涯的最後十年中,他集中精力創作了一些內省的和靈性的作品,同時也致力於指揮,1956年率維也納愛樂樂團去日本演出。1957年完成歌劇《世界的和諧》(Die Harmonie der Welt),同年8月在慕尼黑上演,反應平平。
歷史評價
人們總是把欣德米特與“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utility music)聯繫在一起,但是,他的主張是聽眾不僅要“聽”,而且要“參予其事”,對於他的這種藝術觀,“實用音樂”一詞只會使人產生誤解而不說明問題。在柏林教學期間,他創作的作品既適用於教學,又為業餘愛好者提供了素材。他把這類作品稱之為“唱奏音樂”(Sing-und-Spielmusik)。例如兒童歌劇《讓我們來造一座城市》(Wir bauen eine Stadt)--若干年後布里頓步其後塵而創作《讓我們來演一部歌劇》(Let's Make an Opera)--和為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Schleswing-Holstein)的學齡兒童而寫的一套器樂與合唱曲《普勒恩音樂一日》(Ploner Musik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