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變革,歷史記載,
歷史變革
元代隨蒙古人入華的回回人,多為操波斯語或受波斯文化影響,而其母語為突厥語的中亞穆斯林,他們的書面語主要是波斯文。至元中,元政府中會亦思替非文字的人已經很少,經曾任回回譯史的麥術丁的請求,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設回回國子學,主要教習波斯文,同時亦由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教授“亦思替非文字”。整個亦思替非文字的教育教學活動由麥術丁本人負責。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別置回回國子學,以掌“亦思替非文字”官屬歸之。學術界亦有人認為亦思替非文字是波斯文或粟特文。
歷史記載
元代文獻中關於亦思替非文字有下面一些記載:
“至元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通制院使桑哥、帖木兒左丞等奏:前者麥木(術)丁說有來,‘亦思替非文書學的人少有。這裡一兩個人好生的理會得有。我則些少理會得。咱每後底這文書莫不則那般斷絕了去也么?教學呵,怎生?’道有來。么道,奏呵。‘麥木(術)丁根底說者,交教者。’么道。聖旨了也。”(《通制條格》卷五《學令·亦思替非文書》)。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書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於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能通其字學,乞授以學士之職。凡公卿大人與夫富民之子,皆依漢人入學之制,日肆習之。’帝可其奏。是歲八月,始置回回國子學。至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復置回回國子監,設監官。 以其文字便於關防取會數目,令依舊制,篤意領教。泰定二年春閏正月,以近歲公卿大夫子弟與夫凡民之子入學者眾,其學官及生員五十餘人,已給飲膳者二十七人外,助教一人、生員二十四人廩膳,並令給之。學之建置在於國都,凡百司庶府所設譯史,皆從本學取以充焉。”(《元史》卷八十一《選舉志一·學校》)
“翰林兼國史院,……(至元)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員,掌管教習亦思替非文字。……延祐元年,別置回回國子監學,以掌亦思替非官屬歸之。”(《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