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克來 山東青州康姓始祖,區別與其它康姓氏族,原蒙古瓦剌族,後因土木堡之變,定居山東青州,改為康姓。
基本介紹
- 本名:亦克來
- 別稱:青州康姓始祖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瓦剌族
- 出生地:蒙古
- 出生時間:公元14??
- 去世時間:公元15??
- 主要成就:土木堡之變 改寫中國歷史 創立青州康姓氏族
神秘的青州康姓
青州北關,有一個龐大的康姓家族。他們與全國各地的康姓,均不同宗,甚至其先祖還不是漢人。原來,這裡有一段風雲際會的秘史。
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塞外瓦剌人也先,率軍南犯大明。正統皇帝朱祁鎮,受太監王振慫恿,帶5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埋伏,全軍覆沒。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人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也先挾持正統皇帝威脅大明,並帶其進攻北京。朝中皇帝虛位,敵軍威逼京城,形勢十分危機。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為國家利益著想,便擁戴正統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上皇位,年號改為“景泰”。與此同時,由於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經過殊死搏鬥,終於獲取勝利,保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明朝重立君主之後,也先即感到,再繼續拘禁正統皇帝已無意義。如果將其放回,還可引起兩個皇帝爭位,造成大明朝廷內訌。於是,也先就於一年之後,遣使議和,準備送還英宗。
而今要迎回老皇帝,新皇帝朱祁鈺卻極不情願。但也只得派右都御史楊善,帶上他寫給也先的信件,來到塞外。信中只有與也先親善之語,對迎回正統帝,隻字未提。也先便問,皇上為何不談迎接之事?楊善機智回答:“正為成全太師美名。若敕書寫明,則為太師迫於朝命,並非誠意送還。”也先又問,那為何不送金寶相贖?楊善又道:“若直接帶來金寶,世人會說太師圖利,有辱太師美名。本官空手而來,正是太師仁義為先,足為垂諸青史。”楊善的回答,正中也先下懷。也先當即答應楊善,放回正統帝。正統帝身為俘虜期間,也先也未曾怠慢,一直令其居於伯顏帖木兒軍營之中。正統帝回國之時,也先擺酒餞行,又親自相送半日,解下弓箭戰裙相贈,並派遣戰將亦克來,率70名軍士,一路護送正統帝。在歡迎正統帝時,景泰皇帝朱祁鈺,預先發布御旨,“一切從簡”。隨之,將正統帝尊為“太上皇”,送入皇宮外的南宮黑瓦殿。不許隨便出入,更不許外人與之接觸。老皇帝就由異族的俘虜,變成了弟弟的囚徒。至於立下奇功,接回太上皇的楊善,景泰皇帝更是對他心存梗芥,既不表彰,亦不獎賞,從此冷落了他。而護送太上皇的亦克來等70人,也便草草地安置歇息。當時,亦克來除了護送,還有一項重任,那就是帶回大明朝的厚重禮物。因為,楊善曾對也先說,“若直接帶來金寶,世人會說太師圖利,有辱太師美名”。這在也先看來,那就必是送還正統帝之後,大明朝再向他饋贈厚禮了。可是,景泰皇帝最怕的,就是皇兄回朝。即使皇兄不向他要回皇位,他的心理負擔,也是難以排解。如果說,當初也先活捉皇兄,令他竊喜;那么,今日也先放回皇兄,就只有令他鬱悶了。他如何還會向也先送禮?也先對這份回禮,卻是極為看重。如果亦克來空手而歸,也先必是震怒之後的降罪。依據也先的脾氣,這70人將同獲死罪。如果亦克來決定,一行人不去復命,也先必是憎恨他這位首領。那么,亦克來的家人,也就難逃劫難。亦克來思來想去,終於決意將部下生命,視為首要。於是決定,所有人留身大明,不再回返。也先送還朱祁鎮之後,非但未曾得到他所期待的重禮,亦克來所率將士,反而背叛於他。也先因此大怒,下令將亦克來家,戶滅九族。亦克來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草原上的亦克來家族,即於刀光血影之中,從此消失。其餘將士,也便終生不敢探望草原,更不可能再與家人見面了。
7年後,公元1457年,景泰皇帝朱祁鈺病重,右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趁夜色帶兵沖入黑瓦殿,將太上皇直接送入金鑾殿。這一事件,便是聞名於世的“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朱祁鎮重登大寶,改元天順。不久,病中的景泰皇帝,便神秘地死去。成為天順皇帝的朱祁鎮,志得意滿之時,對眾位功臣逐一封賞。正是此時,天順皇帝獲悉,亦克來因護送他而留在大明,因被誅殺九族。天順皇帝深表同情之時,即對亦克來倍加褒獎:敕封亦克來為帶刀侍衛,並欽賜金刀;敕封亦克來後代,正六品世襲昭信校尉,兼鎮撫;於青州,賞賜亦克來宅第一所,房屋百間,無稅良田一百畝;為亦克來御賜漢姓——“康”。
不久,改為康姓的亦克來,便來到青州,娶妻生子,開始新的生活。草原英雄,從此成為青州名士,在這裡添丁生息,家道也漸次興旺起來。
亦克來為勉勵子孫,請人繪製了官服畫像,令其與御賜金刀一起,世代收藏,以期後代牢記康家歷史。
至亦克來第五世時,大明王朝轟然坍塌。清朝順治帝入關登基,下旨提升各省官員。御旨傳至青州,亦克來五世嫡孫康夢松,繼承先祖遺風,慷慨明言:“既受明爵,不食清祿。”
從此,康姓家族不再享受朝廷優惠,世襲也便由此而止。
天順皇帝贈予亦克來的金刀,與亦克來畫像一起,被其後人視為瑰寶,代代相傳,一直珍藏了500多年。上世紀六十年代時,康家為了不至餓死,便將金刀兌換了充飢的高粱。亦克來的畫像,也消失於“破四舊”的風潮之中。於是,亦克來的形象與其遺物,便再也不為今人所見了。唯一可以證明上述歷史的, 是康姓兒女心中這段令人感慨的史實。當然,還有一部未被蟲蛀的厚重族譜。
青州北關,有一個龐大的康姓家族。他們與全國各地的康姓,均不同宗,甚至其先祖還不是漢人。原來,這裡有一段風雲際會的秘史。
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塞外瓦剌人也先,率軍南犯大明。正統皇帝朱祁鎮,受太監王振慫恿,帶5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埋伏,全軍覆沒。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人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也先挾持正統皇帝威脅大明,並帶其進攻北京。朝中皇帝虛位,敵軍威逼京城,形勢十分危機。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為國家利益著想,便擁戴正統帝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上皇位,年號改為“景泰”。與此同時,由於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經過殊死搏鬥,終於獲取勝利,保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明朝重立君主之後,也先即感到,再繼續拘禁正統皇帝已無意義。如果將其放回,還可引起兩個皇帝爭位,造成大明朝廷內訌。於是,也先就於一年之後,遣使議和,準備送還英宗。
而今要迎回老皇帝,新皇帝朱祁鈺卻極不情願。但也只得派右都御史楊善,帶上他寫給也先的信件,來到塞外。信中只有與也先親善之語,對迎回正統帝,隻字未提。也先便問,皇上為何不談迎接之事?楊善機智回答:“正為成全太師美名。若敕書寫明,則為太師迫於朝命,並非誠意送還。”也先又問,那為何不送金寶相贖?楊善又道:“若直接帶來金寶,世人會說太師圖利,有辱太師美名。本官空手而來,正是太師仁義為先,足為垂諸青史。”楊善的回答,正中也先下懷。也先當即答應楊善,放回正統帝。正統帝身為俘虜期間,也先也未曾怠慢,一直令其居於伯顏帖木兒軍營之中。正統帝回國之時,也先擺酒餞行,又親自相送半日,解下弓箭戰裙相贈,並派遣戰將亦克來,率70名軍士,一路護送正統帝。在歡迎正統帝時,景泰皇帝朱祁鈺,預先發布御旨,“一切從簡”。隨之,將正統帝尊為“太上皇”,送入皇宮外的南宮黑瓦殿。不許隨便出入,更不許外人與之接觸。老皇帝就由異族的俘虜,變成了弟弟的囚徒。至於立下奇功,接回太上皇的楊善,景泰皇帝更是對他心存梗芥,既不表彰,亦不獎賞,從此冷落了他。而護送太上皇的亦克來等70人,也便草草地安置歇息。當時,亦克來除了護送,還有一項重任,那就是帶回大明朝的厚重禮物。因為,楊善曾對也先說,“若直接帶來金寶,世人會說太師圖利,有辱太師美名”。這在也先看來,那就必是送還正統帝之後,大明朝再向他饋贈厚禮了。可是,景泰皇帝最怕的,就是皇兄回朝。即使皇兄不向他要回皇位,他的心理負擔,也是難以排解。如果說,當初也先活捉皇兄,令他竊喜;那么,今日也先放回皇兄,就只有令他鬱悶了。他如何還會向也先送禮?也先對這份回禮,卻是極為看重。如果亦克來空手而歸,也先必是震怒之後的降罪。依據也先的脾氣,這70人將同獲死罪。如果亦克來決定,一行人不去復命,也先必是憎恨他這位首領。那么,亦克來的家人,也就難逃劫難。亦克來思來想去,終於決意將部下生命,視為首要。於是決定,所有人留身大明,不再回返。也先送還朱祁鎮之後,非但未曾得到他所期待的重禮,亦克來所率將士,反而背叛於他。也先因此大怒,下令將亦克來家,戶滅九族。亦克來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草原上的亦克來家族,即於刀光血影之中,從此消失。其餘將士,也便終生不敢探望草原,更不可能再與家人見面了。
7年後,公元1457年,景泰皇帝朱祁鈺病重,右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趁夜色帶兵沖入黑瓦殿,將太上皇直接送入金鑾殿。這一事件,便是聞名於世的“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朱祁鎮重登大寶,改元天順。不久,病中的景泰皇帝,便神秘地死去。成為天順皇帝的朱祁鎮,志得意滿之時,對眾位功臣逐一封賞。正是此時,天順皇帝獲悉,亦克來因護送他而留在大明,因被誅殺九族。天順皇帝深表同情之時,即對亦克來倍加褒獎:敕封亦克來為帶刀侍衛,並欽賜金刀;敕封亦克來後代,正六品世襲昭信校尉,兼鎮撫;於青州,賞賜亦克來宅第一所,房屋百間,無稅良田一百畝;為亦克來御賜漢姓——“康”。
不久,改為康姓的亦克來,便來到青州,娶妻生子,開始新的生活。草原英雄,從此成為青州名士,在這裡添丁生息,家道也漸次興旺起來。
亦克來為勉勵子孫,請人繪製了官服畫像,令其與御賜金刀一起,世代收藏,以期後代牢記康家歷史。
至亦克來第五世時,大明王朝轟然坍塌。清朝順治帝入關登基,下旨提升各省官員。御旨傳至青州,亦克來五世嫡孫康夢松,繼承先祖遺風,慷慨明言:“既受明爵,不食清祿。”
從此,康姓家族不再享受朝廷優惠,世襲也便由此而止。
天順皇帝贈予亦克來的金刀,與亦克來畫像一起,被其後人視為瑰寶,代代相傳,一直珍藏了500多年。上世紀六十年代時,康家為了不至餓死,便將金刀兌換了充飢的高粱。亦克來的畫像,也消失於“破四舊”的風潮之中。於是,亦克來的形象與其遺物,便再也不為今人所見了。唯一可以證明上述歷史的, 是康姓兒女心中這段令人感慨的史實。當然,還有一部未被蟲蛀的厚重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