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及其控制技術研究》是2015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楠、崔光照。
基本介紹
- 書名: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及其控制技術研究
- 作者:金楠、崔光照
- ISBN:9787534977084
- 頁數:145頁
- 定價:36元
-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及其控制技術研究》共九章。一章交流斬波變換器概述,介紹該變換器發展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第二章介紹通過設計新穎的接線方式與功率流向,使用智慧型功率模組實現雙向開關功能,進行交流斬波功率變換。
第三章介紹橋式交流斬波Buck、Boost功率變換器的非互補控制換流策略,消除了傳統換流控制中的輸出電壓失控區間,能夠實現功率變換全周期控制。第四章介紹依據改進後的系統等效電路建立反映負載特性的連續模型、離散模型,適用於多種性質負載。第五章介紹通過採用串聯校正、前饋控制、預測控制三種控制方法,設計適用於該變換器的複合控制策略。第六章介紹利用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設計新型動態電壓恢復器及其控制方案。研究電源電壓在突升、突降、欠壓、過壓故障下,敏感負載電壓的動態恢復控制方案。第七章介紹實驗平台的設計與實現。結合功率變換系統、信號處理系統以及供電規劃的分析,設計並實現系統的實驗平台,為理論研究提供驗證手段。第八章介紹樣機功能測試與實驗結果分析。在多種性質負載條件下,對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進行性能測試。模擬電源電壓故障情況,對動態電壓恢復功能進行分析、驗證。第九章總結與展望,對《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及其控制技術研究》內容進行總結,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議。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的研究現狀
1.2.1 新型拓撲研究
1.2.2 控制技術研究
1.2.3 PwM調製技術研究
1.2.4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的套用研究
1.3 本章小結
第2章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設計
2.1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的基本原理
2.2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與相控式交流電壓調節的對比分析
2.2.1 相控式交流電壓調節原理
2.2.2 斬波功率變換與相控式電壓調節對比分析
2.3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分析與設計
2.3.1 電力電子雙向開關分析
2.3.2 單管雙向電力電子開關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
2.3.3 高頻交流環節斬波功率變換器
2.3.4 單管反串聯雙向電力電子開關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
2.3.5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設計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換流策略與工作模式設計
3.1 互補控制換流策略及非互補控制換流策略
3.1.1 互補控制換流策略
3.1.2 非互補控制換流策略
3.1.3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非互補控制換流策略設計
3.2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參數設計
3.2.1 斬波頻率設計
3.2.2 輸出濾波器參數設計
3.3 仿真分析與驗證
3.3.1 橋式交流斬波Buck功率變換器仿真分析
3.3.2 橋式交流斬波Boost功率變換器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建模分析
4.1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數學模型
4.1.1 狀態空間模型
4.1.2 能觀性分析
4.2 本章小結
第5章 系統分析與控制方案設計
5.1 帶積分器的串聯超前一滯後校正
5.2 諧波消除算法設計
5.3 預測控制器設計
5.4 仿真分析與驗證
5.4.1 帶積分器的串聯超前一滯後校正系統仿真分析
5.4.2 諧波消除前饋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5.4.3 預測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拓撲與控制研究
6.1 橋式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拓撲與工作模式
6.1.1 橋式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設計
6.1.2 橋武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換流策略設計
6.1.3 橋式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理論分析與計算
6.2 橋式交流斬波動態電壓恢復器控制系統設計
6.3 仿真分析與驗證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實驗平台設計與實現
7.1 實驗平台總體方案
7.2 功率電路設計
7.2.1 功率變換主電路設計
7.2.2 驅動電路選型與設計
7.3 系統供電電源設計
7.4 信號處理系統設計
7.4.1 控制器設計與實現
7.4.2 信號檢測與調理電路設計
7.4.3 保護電路設計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測試與分析
8.1 橋式交流斬波功率變換器性能測試
8.1.1 阻性負載
8.1.2 阻容性負載
8.1.3 阻感性負載
8.1.4 非線性負載
8.1.5 功率變換效率分析
8.1.6 輸出電壓調節性能分析
8.2 動態電壓恢復器性能測試
8.2.1 電源電壓欠壓、突降故障實驗
8.2.2 電源電壓過壓、突升故障實驗
8.3 本章小結
第9章 總結與展望
9.1 總結
9.2 本書的主要特點
9.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