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琉璃咯嘣製作技藝

“交城琉璃咯嘣”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春節期間流行的特殊音樂玩具,與晉商活動有密切關係,是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呂梁市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產地,已有四百年的生產歷史。 近年 頻臨失傳危境,為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遺產,交城縣已成立了“傳統玻璃工藝研究會”,進行挖掘整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城琉璃咯嘣製作技藝
  • 簡介:春節期間流行的特殊音樂玩具
  • 榮譽:非物質文化遺產
  • 原始產地:呂梁市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
《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上布政使丁陳管見》“即以晉論,各處之絨毛,陽城之絲繭,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辮,我之售於他,獲利甚微……”。經歷代傳承生產的交城琉璃咯嘣,其產品流傳於全國漢族區域,而以黃河流域較為突出。一些*近河流的百姓還用它來作為“河燈”,祭祀河神,是具有濃厚民族色彩、鄉土氣息的音樂性節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物美價廉的琉璃咯嘣,它只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出現,流行時間短卻普及面廣,製作技術獨特,工藝造型獨特,玩法獨特,得到社會的欣賞,對青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獷憨厚、稚拙樸素而又艷麗悅耳的民族特色。
清、民國時代,晉商遍及全國,他們一般是每隔三年才有一次探親假期,其思鄉之親,尤其是春節期間更為熱切,一支廉價的小玩具使他們頓時聽到魂牽夢繞的“鄉音”,回到童稚時代的情趣,這是一壺酒、一席菜、一身新衣所無法替代的瑰寶。 琉璃咯嘣製作技藝在築爐、吹制、配料多方面得到體現,在全省乃至全國皆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絕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