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交付彈性,又稱交付靈活度,簡單地理解就是指供應商對客戶不斷變化(Demand Change)、波動(Demand Fluctuation)的需求能夠靈活應對的能力;說大了點,就是如何以供需鏈核心企業為主,構建集成的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管理體系。
交付彈性不是通過犧牲庫存來實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付彈性
- 外文名:Delivery Flexibility
很多人一提到交付彈性(Delivery Flexibility),首先想到的就是讓供應商備庫存,然後自己再在成品、半成品方面弄點緩衝或者安全庫存,以為這樣就可以實現所謂的彈性交付了。
這是對交付彈性的誤解,因為交付彈性不是通過犧牲庫存來實現的,至少不完全是,因為事實上,庫存越高(周轉率越差)的企業,其客戶服務水平(彈性交付)也越差。
所謂交付彈性,又稱交付靈活度,簡單地理解就是指供應商對客戶不斷變化(Demand Change)、波動(Demand Fluctuation)的需求能夠靈活應對的能力;說大了點,就是如何以供需鏈核心企業為主,構建集成的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管理體系。
任何理論、做法都有其一定的適應範圍或者叫局限性,VMI也不例外,並不是所有的物料、所有的供應商都能做VMI的。
要想提高交付彈性,主要是要先搞好自己的兩個能力。
第一個能力是所謂的流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
這裡說的流程能力不是指生產流程,是指企業供需鏈管理流程。
研究發現,很多企業,其實不需要刻意地去搞什麼“彈性交付”,只要他們把這十幾個流程的關鍵控制點抓住了,夯實了,提高交付彈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譬如說最簡單的“庫存數據準確性”,這個在很多企業是做不好的,這與執行循環盤點的流程有關,也與MRB(Materials Review Board)物料評審流程有關(如物料狀態懸而未決,不知道可用不可用),也與 生產計畫與控制流程有關(如倒沖,MRP Back Flush)。
庫存數據不準確,跑出來的MRP結果沒人敢信,即使是做VMI/JIT,供應商也不相信你發布的預測,你哪來的彈性交付?
保證庫存數據的準確性是供應鏈管理的最起碼、最根本的能力要求。
再譬如說另外一個流程,“T & C – 合作夥伴(客戶、供應商)契約與執行”。
在有些客戶那裡審核,我門就發現,他們跟供應商簽的T & C(Terms & Conditions 契約、協定條款)不清不楚,尤其是庫存呆滯責任方面,你硬性規定供應商必須備多少庫存,一方面,你的目的是“彈性交付”,另一方面你又沒有在契約裡面規定你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你怎么可能實現呢?
再說S & OP流程,你連起碼的PLC(Product Life Cycle)分析、管控都沒有,你的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ing,主生產計畫)都不知道是怎么來的,“大概、可能”是銷售讓你怎么弄,你就怎么弄,你完全是個“被動供應鏈”,你怎么實現給你客戶的彈性交付?你又如何讓你的供應商給你彈性交付?
第二個能力就是所謂的組織能力(People/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其中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
- 個體職責規定大而空,讓人無法適從 – 譬如說有個客戶對物料計畫員的職責描述中,幾乎每一行都提到“確保”、“保證”、“必須” ……
- 責、權、利不一致,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是庫存計畫員,但我沒有(在ERP系統)看價格、成本的權利;
- 不同崗位之間的職責、許可權沒有有機地串起來,各自為戰,沒有形成供應鏈。
凡此種種,導致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做不到“令行禁止”,“聞風而動”,客戶需求稍有風吹草動,整個團隊立馬就亂成一鍋粥,什麼彈性交付啊?能以巨大的加班追料、加點生產為代價,把貨發出去就不錯了。
這是組織能力問題,但組織能力問題往往是流程能力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