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伉姓,後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還有一說以封地為姓。山東省濟寧市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考亢氏史,封地為姓在先(春秋時期),該亢姓應為始祖。改伉為其次(戰國時衛國),改子姓為再其次(五代十國時期),更佐姓無可考(詳見《中國姓氏大全》)。康姓演變更在後(清朝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亢姓
- 讀音:kàng
- 得姓始祖:三伉大夫、微子啟
- 歷史名人:亢倉子
基本介紹,序言,姓氏淵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摘錄,山東亢氏,青島亢氏,山西亢氏,陝西亢氏,河南亢氏,湖北亢氏,河北亢氏,安徽亢氏,甘肅亢氏,四川亢氏,字輩排行,分布地區,歷史名人,亢倉子,亢 青,亢 恆,亢良玉,亢 霖,亢 憲,亢樹滋,亢思謙,宗祠用聯,七言通用聯,十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亢[亢、伉,讀音作gāng(ㄍㄤ),不宜俗讀為kàng(ㄎㄤˋ)]姓
序言
亢姓,人丁興旺,源遠流長,枝柯遍布。雖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辭千辛,甘歷萬苦,創世拓業,奮發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終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禮義,政通人和則思祖譜。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冊,雖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傳統美德、拓業功名盡收眼底矣。
亢氏濟濟,業績赫赫。能入錄者,皆據實錄之,以彰其賢德,而勵後人進取。
亢書興
2004.5
姓氏淵源
亢(kà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亢父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典籍《戰國策·齊策》記載,春秋時期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任城區南部),世稱其為“亢父”。據傳,亢父邑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為名,是最早的風姓古國之一。亢父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即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時期為仍國,周王朝時期封夏後氏至此為任國、邿國。亢父之地的地勢十分狹峻險要,從軍事地理上觀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與泰山余脈的梁父山緊夾東西之道,至稱陰陽。在戰國時期,齊國在其地居高臨下建有亢父城,為重要的軍事重鎮。在南榮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開山圖》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據典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當時的大縱橫家蘇秦在談論亢父之地時對齊宣王田辟疆說:“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至闈陽晉之道,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又改亢父縣。西漢時期初為任城縣,後亦為亢父縣,屬東平國。到了東漢時期,漢章帝拆分東平國,置任城國,後為任城縣。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黜亢父縣之稱,從此其地在行政建制上只稱“任城”,不再稱“亢父”。一般傳說:在亢父之地,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封於斯地,亦稱“亢父”。不過,亢父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於任國,而任國曾先後附庸於魯國、宋國、齊國,但本書筆者在現有史籍中並未發現有哪一位貴族大夫曾被封在“亢父”,
在亢父地區的住民與齊國駐軍中,皆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亢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先秦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三伉氏、亢父氏,後分別衍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東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長史抗徐,字伯徐,丹陽人,為一時名將。史籍《漢書》記載抗徐:“鄉邦稱其膽智。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遠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內無復盜賊。後為中郎將宗資別部司馬,擊太山賊公孫舉等,破平之,斬首三千餘級,封烏程東鄉侯,五百戶。遷泰山都尉,寇盜望風奔亡。及在長沙,宿賊皆平。卒於官。桓帝下詔追增封徐五百戶,並前千戶。”烏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縣,抗徐榮封為“東鄉侯”之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後,抗徐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後裔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後人為了避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到了宋朝慶曆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抗徐的後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達丹陽(今江蘇鎮江),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的姓氏學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燕國督亢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燕國有一地名為叫督亢,為燕國的富饒之地,史稱該地區為“膏腴之地”,其地域範圍以今河北省涿州市東南督亢陂為中心,圈括定興縣﹑新城縣﹑固安縣、高碑店市一帶的淶水流域平衍之區。督亢地區原為韓國之地,先秦時期的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亡之後,燕國趁秦王忙於應付魏、趙、楚三國之時奪占了該地區。督亢地區很早即由韓國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統的發達使得督亢地區豐田萬頃,被稱為“膏腴之地”。對督亢地區,在典籍《詩經·韓奕》中有這樣的描述:“……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吁吁,魴鱮甫甫……”當時的督亢地區已經是一個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國公子丹在秦王贏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時,在“圖窮匕見”中所展示的地圖,用的就是“督亢肢圖”。結果,不但沒有刺殺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暫時放棄攻擊齊國的打算,提前發動了滅燕之戰。
秦王贏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破燕國上都薊(今河北薊縣),燕王姬喜被迫遷都於遼東地區,督亢地區自然落入秦始皇的沙盤之中。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在消滅了趙國的殘餘勢力代國之後,大將王賁率勝軍乘勢攻擊遼東,一舉攻滅了苟延殘喘的燕國。
在督亢地區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為姓氏者,分稱亢氏、督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亢氏姓源繁複,或長狄人、或西戎人、或晉國人、或韓國人、或燕國人、或秦國人,不可一論。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宋國微子啟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任(今河南淇縣),名啟,漢朝時期避帝諱改稱微子開。因其封國名微(今山西潞城),爵位為子爵,故稱“微子啟”。微子啟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的庶兄。商紂王執政期間暴虐無道,微子啟曾多次親諫紂王,單見“紂終不可諫”,便謀於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於是微子啟便遠離紂王逃到自己的封國微。後微子啟又遷到山東梁山西北,所以那裡也稱為“微”。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於周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周武王聽了以後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
到了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在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的叛亂之後,以周成王姬誦之命封微子啟國於宋,即今河南省的商丘市地區。微子啟從此成為宋國國君、始祖。微子啟壽終後,葬於原商丘古城西南二十五里的青崗村,後遷今山東省微山湖市的微山島西北部高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漢朝著名宰相、經學家匡衡親篆的“殷微子墓”四字,橫額為“仁參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春秋晚期的大儒孔子稱“微子”、“箕子”與“比干”為“三仁”。
在五代十國時期,微子啟的後裔被封在亢父之地(今山東濟寧任城區南部),其後代中亦有以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氏。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佐姓所改,屬於省旁簡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中國姓氏大全》的記載,歷史上有佐氏,源出左氏,後有人加“亻”偏旁以別於其他左氏,稱佐氏,其後有改為亢氏者之後代,相傳亢氏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琨都勒氏,亦稱喀穆都里氏,滿語為Kundule Hala,世居紅山(今吉林樺甸富爾山),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琨都勒氏所冠漢姓即為亢氏。
源流七
源於改姓,出自河南宜陽康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相傳,今河南省宜陽縣石村鄉鐵爐村的亢氏家族,原來為康氏,後家境漸敗。康氏族人懷疑是因為與朱氏家族同居一村,有“豬吃糠”之嫌,故隨鄰村張深亢氏家族改為亢氏,以與朱氏家族抗衡。
因為“亢”字作為姓氏用字讀音為gāng(ㄍㄤ),諧音就是“鋼”,豬咬不動,可保康家無憂,由此遂成亢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三伉大夫、微子啟。
各支始祖
亢君美:由陝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亢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亢英、亢寧。長子亢英有子亢振政及亢振遠。亢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亢乾、亢坤。亢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亢思傑,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五世。是為河南亢氏始祖。
遷徙分布
亢氏屬於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東省濟寧縣南部一帶有個地方,古時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軍事要衝,其地住民與駐軍人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風俗通》的記載,亢氏是由伉姓省去個“亻”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期衛國有名為伉的大夫,他的後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記載: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軫。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的荊門市,湖北安陸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臨汾市堯都區、浮山縣、原平縣、汾西縣、蒲縣、襄汾縣、翼城縣、晉城市、洪桐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商南縣、韓城市,河南省的洛陽市、開封市嵩縣、宜陽縣、靈寶市、南陽市淅川縣、方城縣城北、武陟縣、洛寧縣、杞縣、伊川縣、濮陽縣、許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遼寧省的朝陽市喀左縣、鞍山市,山東省的聊城市開發區、濟寧市、青島市即墨市、棲霞縣,湖北省的荊門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金昌市、定西縣、通渭縣、臨澤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揚州市、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卓資縣,安徽省的合肥市、當塗市、宿州市,貴州省的羅甸縣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丹陽郡(現居四川亢氏郡名):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武威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家譜摘錄
君美由陝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思傑,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五世。(1986)
1986年清明節祭祖時,河南四支亢門代表共續第27世至46世統一世系輩字:
平靈宜洛長
嵩峰彩紫芳
風雲才智廣
舉國照華陽
山東亢氏
山東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棲霞、即墨、青島等地。亢父為亢氏封姓地。據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來之於此地。 其中,亢家莊發展較為旺盛。亢家莊位於青島市北區寧夏路與山東路交界處,屬丘陵地。明初有張姓在此定居,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 另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期這裡就已經形成了村落。最早在這裡居住的是一張姓家族,亢姓自相鄰的浮山所、閆姓自海西相繼遷入,稍後又零零星星遷入一些他姓。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間,亢、閆二姓在莊裡已成為大姓,相傳亢家莊的名稱也是自那時叫起來的。亢家莊村民以農為業,種植蔬菜,兼種少量農作物。1984年村民轉為城市居民,隸屬湛山街道辦事處。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此地已被闢為居民住宅區。
青島亢氏
青島亢氏人丁旺盛,民情淳樸,人傑地靈。前北洋艦隊青島基地副司令亢正浩,系青島亢家莊人,江西話劇團團長亢正大亦為此地人。另,青島市文化局局長亢清泉系青島浮山所人,其姐亢清蘭為青島老齡委主任。山東的現代建設都離不開這些亢氏傳人。
山西亢氏
山西洪桐亢氏
山西臨汾亢氏(山西汾西亢氏\山西蒲縣亢氏)
山西晉城亢氏
山西原平亢氏
山西大同亢氏
陝西亢氏
陝西商南亢氏
陝西韓城亢氏
陝西西安亢氏
河南亢氏
河南亢氏主要分布在靈寶、宜陽、洛寧、嵩縣、武陟、原陽、禹州、濮陽及南陽、方城等地。其中靈寶、宜陽、洛寧、嵩縣為一枝,由陝西韓城遷徙而來。據有關資料:從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賦稅加重,民不聊生。部分亢氏世祖(不詳)由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至陝西韓城。到了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事,農民流離,其時(鹹豐二年)再遷至靈寶大王鄉(今亢家營)居住。始祖亢君美由陝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思傑,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幾世。而武陟亢氏則是亢彖、亢登(世祖)弟兄二人於明初朱洪武時期,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徙而來。當年亢彖務農,稱為“民亢”。亢登從軍,稱為“軍亢”。後民亢恐軍亢惹事造反,與軍亢劃清“軍民”界線,分村而居——亢彖留武陟亢楊村,亢登遷出另立門戶。亢崇仁……. 亢雪峰……(據河南靈寶亢靈瑞)(1986統計)
湖北亢氏
江蘇吳縣亢氏
江蘇蘇州亢氏
江蘇揚州亢氏
遼寧鞍山亢氏
遼寧省瀋陽市亢捷,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依蘭縣亢姓是十九世紀初遷入的,在依蘭縣江北的紅石村。祖居河南省宜陽府。十九世紀末,紅石村能回憶姓名的有:亢禮、亢芝、亢起、亢俊,其後人同族兄弟十一個:依次為:亢德發(後人不詳)、亢德福(後人不詳)、亢德生(有後)、亢德才(後人不詳)、亢德祥(有後)、亢德成(無後)、亢德安(無後)、亢德明(有一女)、亢德亮(有後)、亢德林(有後)、亢德清(無後)。亢捷是亢德祥的後人。有知道依蘭縣亢姓族譜(文革動亂時損毀)的請聯絡:電子信箱:亢氏家族
河北亢氏
河北燕郊亢氏
河北唐山亢氏
安徽亢氏
安徽靈璧亢氏
安徽當塗亢氏
甘肅亢氏
甘肅臨澤亢氏
甘肅金昌亢氏
甘肅定西通渭
四川亢氏
四川瀘州宜賓亢氏
我族始氏始族先朝肇自丹陽(丹陽系我族郡名),超榮繼祖歷有年矣。亢思謙由翰林而墜布政;亢倉子從老聘道列上卿;亢除戰績著泰山之望,鄉幫列民眾之尊;亢潮李唐題塔;亢良玉菩薩臨汾產芝,閭旌孝養蓮棗奇微。 遞及亢金枝(妻董氏)祖公夫婦浮入陝西桿(柑)子坪生二子,長子亢連、次子亢起(乏嗣),連祖公生一子,名亢玉振;玉振公生三子,長子元林,次子元亨,三子元貞。長房元林生四子,長子國楷,次子國祥,三子國龍,四子國欽;二房元亨生三子,長子國榮,次子國棟,三子國用;三房元貞生二子,長子國檻,次子國成。彼時玉振祖公三子九孫移居陝西贛州府楠江鄉胡包田歷時百餘年。至明紀洪武二年(1369年)遭亂弟兄各自逃生。國楷入廣東,國祥國成入福建,國龍入河南,國欽入山西,國棟入雲南。
洪武八年(1375年),國用祖公(我支入川始祖)隨母逃難入川,至瀘州宜民鄉和鳳彎居住八年後,在水淹土址貴州逃難難女苟氏與之配合生四子,又遷居重慶鎮一里地名老屋基,家聲不振。國用次子宗幃生世藩,移居黃州府韓家嘴。世藩生登毓移居隆昌,登毓生大成,大成生延玉,移居敘府頭一鄉棬子彎。廷玉次子自高,因鎮守永寧府田壩場遂定居(今興文縣金鵝萬壽一段)。妻萬氏,室成氏,成氏生三子拱極、拱北、拱辰。自高祖公死後夫妻合葬田壩大石橋側。拱辰是自高祖次子,移居永寧府忠義里六甲,地名彎頭(興文太平鎮火箭村)。拱極公於崇禎時遷居瀘州崇文鄉。拱北遷居九姓司近城裡菜子壩黃姓宅內,夫婦死後合葬大路邊。拱極、拱北兩房後裔未及詳載。拱辰公生之燦、之炳(乏嗣)。之燦公生亢鵬,家業乃暢,置買彎頭田產。鵬祖公生朝彥、朝相、朝卿三祖,朝彥生璽、珍、珩三祖,朝相生玟、現、璉三祖,朝卿生琦、琳、瑄三祖,共九房。遠傳至文鳳天繼建德光昌遠,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幾世。
字輩排行
河南四支亢氏字輩:“平靈宜洛長嵩峰彩紫芳風雲才智廣舉國照華陽”。
河北泊頭亢氏字輩:“蘭玉連殿樹吉文建業程路萬世春傳宗延壽永覬春德才雙全貴如金”。
四川瀘州宜賓亢氏字輩:“金連玉元國宗世登大廷自拱之鵬朝()文鳳天繼建德光昌遠圖維秉正權修任績善彥 尚應啟於賢仁義信作本孝弟友傳家耕勤詩書永振武慶安幫。”
分布地區
祖居地區 可聯繫人 聯繫方法
河北 亢保亮
北京 亢寶位 (100022) 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河南南陽淅川縣 亢文文(100190)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動化研究所
甘肅金昌 亢 奇河北 亢峻星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裝備處
河南靈寶 亢吉祥 洛陽信立技術諮詢服務中心
湖北荊門市 亢慎梅 荊門市國稅局東寶分局
遼寧鞍山 亢 亮 廣東“亢亮建築堪輿研究服務中心”
內蒙呼和浩特 亢海葉 (011500)內蒙古蒙牛乳業
青島 亢正大 江西省話劇團
山西大同 亢守東
山西臨汾 亢龍田 焦煤集團有限公司古交西曲礦綜采隊 (人大代表)
山西原平 亢銓寅 太原市中心醫院
陝西商南縣 亢文選 商南縣環保局
上海 亢麗琴 上海市亭林中學
蘇州 亢為琳
河南洛陽 亢安寧 河南開封 亢 君 開封市文聯
河南宜陽 亢書惠 (471600)宜陽二輕局家屬樓
河南靈寶 亢崇仁 河南省人大(鄭州經四路)
河南南陽 亢瑞卿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西安 亢 偉 亢寶晶 中央電視台動畫部
山西汾西 亢海銀 山西汾西縣縣政府(縣長)
河南開封 亢 君 開封市文聯
山西晉城 亢利鋼 山西省晉城市一機家屬
河南武陟 亢安忠 河南省武陟縣謝旗營鄉亢楊村
河南洛寧 亢明陽 河南省洛寧縣廣電局
河南杞縣 亢子卯 河南省杞縣武裝部
安徽合肥 亢金凱 合肥望江路21號合肥熱處理廠
山西臨汾 亢振州 北 京 東 皇 城 根 南 街84號
山西太原 亢 偉 山西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18號中盛審計事務所
山西臨汾 亢 瑤 臨汾市車站路21號京鐵旅行社有限公司計調策劃部
河南伊川 亢雪峰 河南省伊川縣人民醫院
吉林 亢麗娟 吉林市工商局註冊分局企業註冊科
山西太原 亢雁銘 030072太原市府東街101號山西《政府法》編輯部(主任)
遼寧朝陽市 亢忠學 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 亢 華 100050北京市宣武區太平街3號中央笆籬舞團
陝西 亢世勇 陝西 亢小峰 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呂莊
山東 亢甲敏 聊城市開發區遼河路大東鋼管市場2區10號
河北 亢立飛 邢台市橋西區陽光國際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 亢永傑 搜狐集團
山西忻州市 寧武縣 亢葉英 西馬坊鄉細腰村
亢氏分布參考表(2)
省 市 亢氏聚居區 遷自何地 遷徙年代 人口 始祖(相對世序) 備 注
山東 濟寧亢父 春秋時期 封姓地
浮山所 失考 150 亢大(1)
青島亢家莊 浮山所 明永樂年間 2000 亢振公(11) 古張家疃
即墨窩落子 浮山所 亢福麟(10)
即墨大金家 浮山所 亢鳴啟(13)亢鳴玉(13) 先遷至棘洪灘,後鳴啟遷來此地
棲霞
聊城
山西 洪桐縣
臨汾市浮山縣
臨汾市堯都區土門鎮亢村
山西大同市廣靈縣北嶽莊(亢家灣)約2000
原平
臨汾市汾西縣城關鎮古郡村 約900
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段村
臨汾市蒲縣西坪垣鄉耳里村
臨汾市襄汾縣
臨汾市翼城縣
晉城
山西省寧武縣西馬坊鄉細腰村
陝西 西安
商南縣
韓城市芝川鎮呂莊 山西洪桐縣 元朝末年
河南 靈寶亢家營 陝西韓城 鹹豐二年 約2000 亢君美(1) 古南營
洛寧亢窪 靈寶亢家營 900多 亢振遠(4)
宜陽張深 洛寧亢窪 3000多 亢 坤(5)
嵩縣汪城 宜陽張深 400多 亢思傑(11)
武陟縣亢揚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彖 民亢
武陟縣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登 軍亢
開封
原陽亢村礦
禹州
獲嘉亢村
南陽淅川縣 湖北
濮陽縣梁莊鄉亢屯
湖北 荊門市
河北
遼寧 鞍山
朝陽市喀左縣坤都營子鄉上店村 失考 亢月文
吉林
黑龍江
北京 山西
甘肅 金昌市 山西
蘭州市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亢川村
臨澤縣新華鎮亢寨村
上海
江蘇 蘇州
揚州 山西臨汾 清康熙年間
吳縣
內蒙 呼和浩特 ?
內蒙古卓資
安徽 當塗
貴州 貴州省羅甸縣羅妥鄉交算村
四川
安徽 宿州 靈璧 亢氏
陝西西安 亢贇(兄)亢健(弟)陝西華騰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歷史名人
亢倉子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有《亢倉子》。亢倉子不僅倡導清靜無為的思想觀念,而且也提出了舉賢任能、施行教化、重農耕、舉義兵等一系。(註:當代名人亢亮系亢倉子後裔)
亢 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陽張深,狀元,官刺史。他曾與亢恆(縣尹)一道赴東北,教“土人”種植五穀,造福一方,萬民感念。至今東北人還稱其為“五穀聖人”。
亢 恆
亢恆,明末清初時期河南宜陽張深人。縣尹。
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間臨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記載在古書里。
亢 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公元1457年)年間河南宜陽張深人,舉人,乙酉科官當塗(今安徽境內)知縣。
亢 憲
亢憲,河南宜陽張深人。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間人,舉人,庚子科官棲霞(今山東境內)知縣。相傳亢霖、亢憲乃父子知縣。
亢樹滋
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清朝的文人,在蘇州成名,有《市隱書屋文集》。 因為著書作文特別出色。
亢思謙
亢思謙(1510年-1584年),字子益,號水陽,山西臨汾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山西鄉試第一名,後參加會試第二十五名。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第二甲第一名123。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出使淮藩,督河南學政,擢右參政,分守洛陽。後擢陝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遷四川左布政使。曾祖父亢通;祖父亢昇,曾任府知事;父親亢逢。
宗祠用聯
七言通用聯
臨汾孝子傳名遠;市隱書屋播惠長:上聯典指明正德年間的孝子亢良玉,臨汾人,為府學生,事父母至孝,詔旌表其門。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文人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著有《市隱書屋文集》。
良家子弟風尚好;玉潔冰清品格高: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孝子亢良玉,此聯以鶴頂格鑲嵌“良玉”二字的嵌字聯。
十言通用聯
純孝格天,廬產蓮花異品;懿文華國,衣沾杏苑春香: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孝子亢良玉事典。下聯典指亢氏文人亢潮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