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霍利·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者,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曾參與曼哈頓計畫,任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主任,1942年12月與恩利克·費米等人協作建立起了人類第一台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
康普頓1892年9月10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13年從伍斯特學院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1914年獲碩士學位、1916年獲博士學位,後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920年起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物理系主任,1923年起任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教授、冶金實驗室主任,1945年返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任第九任校長,1953年起改任自然科學史教授、1961年辭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瑟·霍利·康普頓
- 外文名:Arthur Holly Compto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俄亥俄州伍斯特
- 出生日期:1892年9月10日
- 逝世日期:1962年3月15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伍斯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 主要成就: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者
亞瑟·霍利·康普頓 - 簡介,亞瑟·霍利·康普頓 - 生平,亞瑟·霍利·康普頓 - 家庭,亞瑟·霍利·康普頓 - 科研成果,亞瑟·霍利·康普頓 - 所獲榮譽,
亞瑟·霍利·康普頓 - 簡介
亞瑟·霍利·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者。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
亞瑟·霍利·康普頓 - 生平
亞瑟·霍利·康普頓於1892年在美國俄亥俄州伍斯特出生。
康普頓1913年獲伍斯特大學學士學位。
1920年他任韋曼克羅的教授;以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物理系主任。
1923年任芝加哥大學的自然哲學教授。
1934年康普頓是美國物理協會主席;
1939-1940是美國科學工作聯合會主席;
1940年美國科學進步協會主席。
1941年康普頓是國家科學院評估戰爭中原子能使用委員會的主席。他的研究導致和費米,西拉德,魏格納和其他人的合作,並建立第一個可控鈾分裂反應堆;最後在華盛頓漢福德成立大的生產鈽的反應堆;生產用來轟炸日本長崎核子彈所用的鈽。他也參與是否使用核子彈的決定。
1962年康普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百克利逝世。
亞瑟·霍利·康普頓 - 家庭
父親是依萊亞斯·康普頓;母親是奧蒂利亞·康普頓。是一個學術的家庭。父親是伍斯特大學的教務長。兄卡爾·康普頓也就讀伍斯特大學;成為物理學家,後為MIT的主席;二兄威爾遜·馬丁代爾·康普頓也就讀伍斯特大學;後成為外交官。三兄弟都獲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
1916年康普頓和貝蒂·查理地·麥克洛斯基結婚;生有二個兒子;大兒子亞瑟·阿倫在美國外交部工作;二兒子約翰·約瑟夫在溫德比爾特大學任哲學教授。
亞瑟·霍利·康普頓 - 科研成果
康普頓在普林斯頓的早期,設計一種證明地球是轉動的方法。不久在x-射線領域內學習。他發展了一種X-射從晶體反射的強度理論,作為研究電子和原子排列之用。1918年開始研究X-射線散射。1922年他發現,當X-射線射到物體表面時,由於激發物體的自由電子的輻射,而使散射的x-射線的波長增長。這表示 散射量子的能量比原來的減少。這種效應,現稱為康普頓效應。它清晰地說明電磁輻射波的顆粒性。後為在威爾遜(Wilson)的雲霧室中觀察到反衝電子的軌跡所證實。另外,同時發生(coincidence)方法也證明了康普頓效應的真實性。這種方法可以同時確定個別散射的光子和電子。康普頓效應充分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為此康普頓榮獲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由於威爾遜發明雲霧室而證明康普頓效應是正確的,故和康普頓同獲此諾貝爾獎。
此外,康普頓和哈格諾(C.F.Hagenow)共同發現X-射線的全反射現象;它可使人更準確地定出每個原子的電子數。康普頓也是第一個(和多恩)從有規則的格點中得到X-射線譜和它的波長。然後就可定出晶體的晶格分布。
1930-1940年康普頓進行世界範圍的宇宙射線強度隨地區的變化研究。證明1927年克雷·亞姆斯特丹關於緯度對宇宙射線的影晌是正確的。然而,他表示,宇宙射線的強度與地磁的關係比與緯度的關係更大。
亞瑟·霍利·康普頓 - 所獲榮譽
(1)192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和美國藝術和科學院的拉姆福德金獎章。
(2)1928年獲北美輻射協會的金質獎章;
(3)1940年獲皇家協會的休斯獎章和弗朗克林研究所的弗朗克林獎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