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阿斯金

亞瑟·阿斯金

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1922年出生,美國科學家。

2018年10月2日,2018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阿瑟·阿什金、傑哈·莫羅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瑟·阿什金
  • 外文名:Arthur Ashkin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22年9月2日
  • 職業: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和朗訊科技公司
  •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康奈爾大學核物理博士學位
  • 主要成就:發明“光鑷”,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成就與獲得榮譽,所屬機構,

人物簡介

阿瑟·阿什金,美國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美國光學學會(OSA,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名譽成員,曾在貝爾實驗室和朗訊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任職。
阿瑟·阿什金生於 1922 年 9 月 2 日,1947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核物理博士學位。1942年到1945年任職於哥倫比亞輻射實驗室,1952年到1991年任職於 AT&T 貝爾實驗室。

成就與獲得榮譽

阿瑟·阿什金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了用雷射操縱微粒的工作,這導致了1986年光學鑷子的發明。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
阿瑟·阿什金被認為是雷射輻射壓力之父,他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光學俘獲和用光學梯度力操縱微小介電粒子。他將這些研究延伸套用到細菌、病毒和細胞上。用雷射使物體保持一定位置的技術被稱為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阿什金利用這一技術探索了細胞內部,調整其內部結構,並為理解人體正常和疾病狀態提供了新的思路。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技術也被延伸套用到基礎科學領域,例如在原子蒸汽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阿瑟·阿什金研究微波、非線形光學和光學俘獲。他和同事最先觀察到了連續波段雷射的諧波震盪、參量放大,並發現了光折變效應,開創了光學纖維中的非線性光學領域。
2018年10月2日,2018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亞瑟·阿斯金
阿瑟·阿什金的獲獎理由:光學鑷子的開發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套用。
阿瑟·阿什金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與同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阿瑟·阿什金得到了獎金的二分之一,即450萬瑞典克朗。

所屬機構

貝爾實驗室,新澤西州霍姆德爾,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