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名,包括今法國上、下萊茵和摩澤爾(Moselle)省,即普法戰爭後法國於1871年割讓給德國的13,123平方公里(5,067平方哩)的法國領土。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塊土地退還法國。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度割讓給德國,1945年又歸還法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爾薩斯-洛林
- 外文名:Alsace-Lorraine
- 德語作:Elsass-Lothringen
- 所屬:法國
地名,歷史,
地名
亞爾薩斯-洛林
Alsace-Lorraine
德語作Elsass-Lothringen。
歷史
歷史上,在9世紀時,這一地區位於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中心,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諸邦的一部分,直到三十年戰爭時期一直是由不同的君主統治下的德意志領土。《西伐利亞和約》(1648)結束了那場戰爭,並使法國獲得了對亞爾薩斯-洛林的控制權。
由於亞爾薩斯-洛林歷史上與德意志的關聯,以及相當大一部分當地人講德語,因此法國在普法戰爭(1870~1871)中失敗後,該地併入德意志帝國。1871年至1914年期間法國的反德情緒主要是由於失去了亞爾薩斯-洛林地區。由於這一地區寶貴的鐵礦石礦藏、煉鐵廠、煉鋼廠和其他工業落入德國手中,法國經濟損失嚴重。
在德國統治下,亞爾薩斯-洛林被畫為德意志帝國的一個省,但直至1902年才被賦予有效的自治權。此外,當地居民從一開始就對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具有熱情,他們一直不歡迎德國的統治,連續多年反對德國的兼併。在這一時期成千上萬把自己看成是法國人的當地居民遷離。但到了1905年,法國反對教權的政策使該地許多天主教徒望而卻步,因此他們轉而致力於使亞爾薩斯-洛林在德意志帝國內取得自治權。此後,特別是1911年頒行一部憲法後,該地德意志化有所進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亞爾薩斯-洛林回歸法國。但是,法國政府企圖迅速同化該地,特別是企圖用國立學校取代當地傳統的教會學校並禁止德文報紙出版(德語是75%的當地居民使用的書寫用語),這使法國政府遇到了麻煩。1920年代,亞爾薩斯-洛林“自治”運動蓬勃發展,尋求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自治,但未獲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於1940年失陷,隨後亞爾薩斯-洛林重新併入德國。1945年又交還法國。此後法國修改了許多戰前與當地自主獨立主義相牴觸的政府政策,因此,自治運動大部分銷聲匿跡。從語言上看,稱為亞爾薩斯語的日耳曼方言仍為當地的通用語。學校里既教法語,也教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