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南理工大學,2007年初,在原亞熱帶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以建築學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為核心,融合聲學光學交通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信息技術城市社會學等交叉學科,並於同年11月正式啟動建設。實驗室現有建築設計科學、建築技術科學建築工程技術等3個實驗中心,下設12個子實驗室,設備價值5000餘萬元,實驗室總面積近11000平方米。實驗室現有人員112名,其中固定研究成員81名。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良好類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所屬部門華南理工大學
  • 研究員:81名
  • 實驗室數量:12個
實驗室概況,科學研究,所獲榮譽,

實驗室概況

華南理工大學的亞熱帶建築研究起步於上個世紀初,是我國高校建築學科領域“老八校”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夏昌世教授、陳伯齊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籌組創建亞熱帶建築研究室。進入六、七十年代,以林克明、馮秉全、龍慶忠、林其標、譚天宋、符羅飛等為代表的一批曾留學於歐、美、日的知名專家教授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建築領域現實主義學術傳統、對建築自然降溫、通風、防潮、古建築防雷、防洪、防震等展開了設計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對華南地區的建築教育、建築設計實踐及嶺南建築風格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逐步形成了嚴謹、務實、創新的研究理念和專業教育特色,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在國內建築教育界享有較高學術地位。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我校建築學科已成為全國特別是華南地區教育和科研重要基地,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大批具有紮實專業素養的建築學科人才,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何鏡堂、吳碩賢等四位院士和九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978年國家批准我校成立教育部亞熱帶建築研究室;2005年設立亞熱帶建築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初,在原亞熱帶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以建築學和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為核心,融合聲學、光學、交通、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信息技術、城市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經科技部批准建立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於同年11月正式啟動建設,是全國高等學校建築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現有建築設計科學、建築技術科學、建築工程技術等3個實驗中心,下設現代建築創作、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數字媒體技術、GIS技術、傳統建築文化與保護、建築熱環境與建築節能、建築聲學、建築光學、建築結構、防災減災、施工監控與健康監測、岩土與地下結構等12個子實驗室。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100多台(套),價值5000餘萬元,其中價值在3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近40台套,實驗室總面積近11000平方米。實驗室現有人員112名,其中固定研究成員81名(包括兩院士2名,珠江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以上培養對象2人),流動人員31名(其中博士後13名)。現有研究生740多名,其中博士生150多名。
實驗室主體研究工作將緊扣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密切關注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科領域國際國內前沿發展動態,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指引,以亞熱帶建築科學技術研究為特色,探索建築科學與工程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集中優勢力量重點在亞熱帶區域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建築物理學、節能技術、歷史建築保護技術、環境保護技術、建築結構和防災減災技術等關鍵領域,取得高水平的自主創新性成果,推動我國及國際上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核心研究方向包括:①亞熱帶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②亞熱帶建築物理環境與建築節能;③亞熱帶建築結構與防災減災。
近年來,在學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扶持下,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何鏡堂院士、吳碩賢院士的引領下,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嶄露頭角,在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實驗室建設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快速的發展,近五年來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00餘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近百項,總經費超過2億元;發表學術論文約1200篇,其中三大索引收錄230篇;專著與教材67部;主持或參加編制的國家與地方標準共32項;申請或授權專利25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0餘項、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2項、國家級金獎2項、國家級銀獎5項、國家級銅獎3項、建設部一等獎4項等。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國了較大提升,呈現出了非常良好的跨越式發展勢頭。通過數年建設,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成為國內一流、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和競爭力的建築科學套用基礎研究基地、高素質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建築科技文化承傳與創新基地和學術交流基地。

科學研究

亞熱帶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研究方向
2008年04月19日14:38:06
主要研究內容有:
(1)亞熱帶建築創作理論、方法與技術
從嶺南建築設計理論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為基礎,創新現代建築設計領域的理論與觀念;探索亞熱帶地區生態建築的設計方法;研究建築生態地域創作理論指導下的建築設計原理與方法。在規劃環境和建築設計層面上探討節能與綠色健康的設計原理。探索地域性建築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建立亞熱帶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建築創作理論。
吸收當代先進技術理念,研究亞熱帶地域氣候、文化背景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運用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綜合運用環境心理學、行為學和人體工程學等學科的成果,進行設計成果科學性的評判與最佳化。提高亞熱帶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築、居住建築等創作的科技含量,科學評價建築創作的技術性和藝術性。推動和完善綠色城市空間環境和生態建築設計與理論研究,建立生態科學實驗平台。以健康人居環境為主要對象,研究亞熱帶地區城市建成環境評價反饋系統和基於人居健康環境關鍵技術,制定和健全科學的亞熱帶城市人居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亞熱帶地區城市人居環境模式和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亞熱帶城市規劃理論、方法與技術
圍繞資源緊缺條件下城鎮可持續發展這一中國城市發展的戰略核心,研究亞熱帶地區城市規劃的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結合東南亞地區先進的城鎮規劃理論與經驗,在亞熱帶快速城市化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支持系統兩個方面,探索亞熱帶地區城鎮化過程的最佳化模式,提出城鎮化中的土地節約型合理利用模式。依託建築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及各研究室,通過本校環境學科、交通學科、管理學科的交叉研究,促進城市發展策略和方法、城市規劃設計與生態環境技術、城市建築與景觀設計、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套用等內容的系統研究,為中國城市發展戰略決策、城鎮規劃、大型住區、校園規劃設計等提供平台和科技支持,形成系統的亞熱帶地區城鎮規劃與建設理論與方法。
(3)亞熱帶傳統建築文化與遺產保護
研究亞熱帶傳統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立亞熱帶地區歷史文化城鎮、街區、村落和民居的研究體系。套用三維測量技術及軟體,集成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等歷史環境的信息,為亞熱帶傳統建築與歷史環境建立巨觀模型,局部環境的動態模擬和微觀的結構模型、構造模型等數字信息平台和空間資料庫。套用三維雷射掃描等數位化測量技術、無損探傷(紅外線、超音波等)的勘測技術、精細維護與修繕技術,建立和完善具備準確斷代、精確安全診斷和智慧型輔助決策的建築文化遺產實驗基地。
亞熱帶建築物理環境與建築節能研究方向
2008年04月18日14:38:50
主要研究內容有:
(1)濕熱地區城市微氣候觀測試驗及調節
基於衛星觀測、航拍觀測、地面觀測的城市微氣候實驗及分析方法研究;探索降雨量豐沛地區建築被動蒸發降溫的控制模式,研究降雨的小時步長變化規律的識別等關鍵技術,探索降雨背景下城區、片區、住區、街區熱環境的逐級回響規律;建立濕熱氣候環境的熱物理模型;建立住區微氣候規劃設計、城區微氣候規劃設計的評價模型。
(2)被動式建築防熱防潮材料構造技術
研究適應亞熱帶氣候特點的被動式建築節能材料及其構造技術。重點研究透明圍護結構節能改造關鍵技術;研發低成本規模化的玻璃塗膜、保溫砂漿等隔熱材料與現代構造技術;研發免維護植被構造、多孔蓄水構造等被動蒸發冷卻降溫圍護結構;研究複合節能牆體濕熱環境吸放濕及其乾縮回響規律及其實驗技術。
(3)建築能量系統動態控制及其模擬技術
研究建築熱環境的最佳化設計方法與技術;建立熱氣候邊界條件下建築物遮陽、通風、隔熱設計的質量評價模式和耦合物理模型;研究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地區的建築節能現代檢測技術;探索熱舒適目標下自然通風、機械調風、空調除濕、空調製冷聯合控制的節能尋優模式及技術。
(4)聲環境模擬評價中的縮尺模型與可聽化技術
研究聲景觀的設計方法、評價體系及其相關理論;環境噪聲和室內廳堂聲場的數值模擬理論和建築聲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縮尺模型和可聽化技術在廳堂音質與噪聲控制方面的套用技術及其在大型工程中的套用。研究聲環境對人的心理、生理及行為的影響和聽覺機理。
(5)建築光學研究
各類型建築物採光技術與採光評價體系、光生態保護研究、建築室內外照明節能研究、城市照明規劃與綠色照明工程、光環境評價體系與標準研究、照明設計與照明技術研究。
亞熱帶建築結構與防災減災研究方向
2008年04月17日14:39:22
主要研究內容有:
(1)結構設計與施工理論及方法
隨著現代建築造型和建築功能的多樣化,新型結構體系及其構件的發展已成為現代建築的關鍵技術支撐。為此,實驗室擬重點在新型結構體系、超高層/大跨結構分析、設計理論和施工監控技術、健康監測與損傷識別方法、智慧型結構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開展較系統的研究,豐富現代結構體系,發展其設計、施工、監測、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2)結構抗災理論與方法
實驗室擬通過風洞實驗、數值仿真、現場監測等途徑,進行亞熱帶沿海地區超高層/大跨結構的抗風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探索高含水量軟土地基的地震軟化機理與預防措施,以及地基-基礎-結構耦合振動理論;研究超高層/大跨結構的抗震理論與方法;探索整體結構的抗火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提高亞熱帶濱海地區結構抗腐蝕性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沿海地區軟土特性與複雜基礎工程的設計理論與方法。

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良好類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