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地殼
- 運用並行:Lagrange乘子非協調區域分解法
- 研究了四維:球殼內不可壓縮
- 常粘度牛頓:流體非定常地幔流動,
運用並行Lagrange乘子非協調區域分解法(LMDDM)與並行Lagrange乘子非連續變形分析法(LMDDA)耦合的有限元算法,研究了四維球殼內不可壓縮、常粘度牛頓流體非定常地幔流動,在大並行計算機上分別求解了全球1...
《亞洲陸海殼體大地構造》是199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國達。內容簡介 本書是按歷史-因果論綜合大地構造學的殼體構造理論與方法,對亞洲陸海殼體大地構造的演化與運動並其機理,作出系統、專門論證的最新論著。書中對亞洲...
《亞洲地質構造發展的主要階段》研究,引用了亞洲各地的地層資料,結合構造運具體地論述了亞洲六個地質分區的地殼發展歷程。據地層沉積類型和生物區系劃分的六個地質分區有:三個穩定區是北軸大陸區和南亞大陸區,基底固結都在距今1800百萬...
第五章 研究區古亞洲洋、洋陸轉換與成礦 第一節 太古宙古陸核形成階段 第二節 大陸基底形成階段 第三節 新元古代末一古生代古亞洲洋形成與消亡 第四節 後造山陸內盆地發展演化階段 第六章 中亞主要礦產成礦規律 第一節 鉛鋅礦 ...
造山期代表地殼運動的強化期,具有突發性質,因而可用以劃分構造階段。一般說來,構造大階段和構造階段基本上是全球性的。但造山期和構造期則可因大區而有不同。中國和亞洲東部構造階段的特點是:①震旦紀前的晉寧運動影響普遍,地台...
因此,研究地殼的構造及其運動直接關係列人類的生存。簡介 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高大山系地區的地殼較厚,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地殼厚達65公里,亞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過70公里,而北京地殼厚度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相當,...
在第三紀發生強烈的地殼運動,歐洲稱為新阿爾卑斯運動,亞洲稱喜馬拉雅運動。在古地中海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和環太平洋帶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皺山體。在古老的地台區也發生拱曲、斷層等差異性升降運動,在斷陷盆地中廣泛發育了紅層。這...
2—11亞洲中部地殼斷裂發育及其百年地震屬性 2—12中亞大三角地震域東邊界北段的地震構造 2—13亞洲中部強震構造域西北邊界的地震構造 2—14亞洲中部地震構造格局 三、 典型地震構造圖組 3—1貝加爾裂谷及其鄰區的斷層活動性變化 3—2...
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中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蕩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
在大陸型地殼構造域的中部,沿貝加爾—蒙古中部、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康滇—橫斷山、紅河—南海西緣,為一條規模宏偉的南北向鋸齒狀斷裂帶,把亞洲大陸分割為東西兩部,並對區域地質發展演化起長期的控制作用,成為亞洲大陸最主要的...
1957年在合州發現的“合州馬門溪龍”身長22米,高3.5米,是中國亞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陸盆時期 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起,同時產生不少大斷層,如西部的龍門山大...
陸殼具有雙層結構,上部為矽鋁層,下部為矽鎂層。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平均厚度為35km,高大山系地區的地殼較厚,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地殼厚達65km,亞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過70km,而北京地殼厚度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相當,約36km。洋殼主要為...
洲的意思是從地質上來看一個洲除大陸外還包括環繞它的大陸架。地球上現在有七大洲:亞洲(Asia)、歐洲(Europe)、南美洲(South America)、北美洲(Nor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南極洲(Antarctica)。分類 ...
全球最大一級的構造帶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帶,前者是向亞洲大陸內部作北西向傳播的蠶行波,後者則是向亞洲大陸內部作北東向傳播的蠶行波,它們把地殼分為太平洋、勞亞和岡瓦納三大殼塊,它們各由次級的和更次級的地台、地塊等構成。...
以後,又經過上億年的滄桑之變,到了距今約6500萬年前,泛古大陸又進一步分裂和漂移,從而形成了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而泛大洋則完全解體,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勞亞古陸,這是由加拿大...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5千萬至5千...
反之,地殼淺部物質向深處凝聚,進行重力分異,使能量內聚,這時活動區就轉化為“穩定區”。當然,地窪不是地槽的再現,而是更高級形式的活動區。地殼的演化,就是這樣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地遞進發展的。地窪構造主要是基於亞洲...
現代板塊構造的研究表明,日本列島等邊緣島弧可能是從亞洲大陸裂離出來的,具有典型的大陸型地殼,應屬於大陸島。遠離大陸,在大洋地殼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洋內島弧,則可置於大洋島之列,如馬里亞納群島。
地球上大陸和它附近島嶼的總稱為大洲(Continent)。全球共劃分成七個大洲。它們恰似美麗的七巧板,相互組合,巧妙搭配,共同組建了地球上的陸地。按其面積大小依次劃分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全球按照海陸分布...
(1)新生代以來地殼運動十分強烈,水平和垂直運動規模巨大。如新阿爾卑斯運動或喜馬拉雅運動,使特提斯海(古地中海)消失,出現地中海及兩岸的山系和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環太平洋沿岸島弧,美洲西部邊緣(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脈) 都是新生代...
例如:大西洋在不斷擴大;太平洋在不斷縮小;紅海、東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亞海灣在不斷開裂,孕育著新的大洋;亞洲東面一系列島孤、美洲西部的巨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大陸板塊被海洋板塊擠壓變形而生成的;西藏高原是兩個大陸板塊相碰,印度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