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塞維魯(亞歷山大一世(羅馬帝國皇帝))

亞歷山大·塞維魯(羅馬帝國皇帝)

亞歷山大一世(羅馬帝國皇帝)一般指本詞條

亞歷山大·塞維魯,全名馬庫斯·奧勒里烏斯·塞維魯斯·亞歷山大(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208年10月1日-235年3 月18日,222年-235年3月18日在位),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塞維魯
  • 外文名: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lexander
  • 別名:馬庫斯·奧雷利烏斯·塞維魯·亞歷山大
  • 國籍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 出生日期:208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235年3月18日
  • 職業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人物介紹,出身,生平簡介,經歷動亂,上台,內政,禁衛軍的叛亂,婚姻,殞命,為政舉措,宗教政策,軍事舉措,對外交流,主要戰爭,波斯戰爭,日耳曼戰爭和被殺,人物評價,皇位傳承,

人物介紹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任內任用著名的羅馬法專家圖密善·烏庇亞努作為顧問,這個人對於皇帝最大的貢獻,是恢復皇帝與元老院的合作統治體系。並且在元老院下成立攝政團的機構,讓元老院的議員們可以針對法案進行充分的參與。
同時把在尼祿皇帝時期所興建位於萬神殿附近的浴場,重新大幅度的改建,完工之後稱為尼祿·亞歷山大浴場(Thermae Neronianae Alexandrinae)。

出身

從母系和父系兩方面亞歷山大·塞維魯的家庭均出自敘利亞。他的父親格修斯·阿勒夏努斯是一名檢察官,他出生地的騎士。他在亞歷山大·塞維魯當皇帝前就已經逝世了。他的母親莫米婭是皇后尤利亞·多姆娜的妹妹尤利亞·瑪伊莎的兩個女兒中小的那個。他母親的家庭來自當代敘利亞的霍姆斯,在當地是望族。尤利亞·多姆娜是皇帝塞維魯的妻子,塞維魯是以他命名的王朝的奠基人。因此亞歷山大·塞維魯並非該王朝的直接親屬,而只是皇后家的親屬。

生平簡介

經歷動亂

217年4月8日塞維魯的兒子皇帝卡拉卡拉被殺。參加謀殺的禁衛軍長官馬克里努斯成為其繼承人。這意味著一個王朝更改,對於亞歷山大的家族來說它意味著被逐出王權。由於塞維魯的後代中男性的全部都死了,亞歷山大的祖母尤利亞·瑪伊莎決定為自己的後代奪取皇帝的寶座。亞歷山大的姑姑尤利亞·索艾米亞斯(Julia Soaemias)14歲的兒子埃拉伽巴路斯於218年被立為皇帝。他的支持者能夠戰勝馬克里努斯。此後瑪伊莎帶著他的女兒和孫子埃拉伽巴路斯和亞歷山大赴羅馬。瑪伊莎成為年輕的埃拉伽巴路斯的執政。

上台

但是很快就顯示出年輕的皇帝埃拉伽巴路斯獨意孤行,為所欲為,而且不聽別人的勸告,因此他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被人憎恨。這樣一來他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危機,220年和221年這個危機越來越嚴重。因此亞歷山大的祖母瑪伊莎和他的母親莫米婭開始準備讓亞歷山大成為埃拉伽巴路斯的繼承人。他們傳謠言說亞歷山大是埃拉伽巴路斯的私生子。
亞歷山大·塞維魯的妻子歐比安娜亞歷山大·塞維魯的妻子歐比安娜
221年亞歷山大正式被立為太子。埃拉伽巴路斯被迫收亞歷山大為養子。埃拉伽巴路斯當然認識到了亞歷山大的威脅,因此他多次試圖謀殺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和他的母親莫米婭與埃拉伽巴路斯和他的母親索艾米亞斯之間開始了生死搏鬥。瑪伊莎則支持亞歷山大。最後瑪伊莎於222年3月11日唆使叛軍殺死了埃拉伽巴路斯。13歲的亞歷山大成為皇帝。

內政

一開始瑪伊莎和莫米婭共同執政,同時還挑選了一個由16名有威望的元老組成的顧問團。瑪伊莎年紀已經很大了,她於224年逝世。此後莫米婭實際上成為單獨統治者。一直到最後她也沒有放棄她的權力。她讓亞歷山大獲得非常好的教育,但是不允許他做任何決定。她與元老院保持著良好關係,將埃拉伽巴路斯做的不受歡迎的決定取消。向外她體現追崇羅馬傳統的美德和價值觀。
亞歷山大·塞維魯的雕像亞歷山大·塞維魯的雕像

禁衛軍的叛亂

亞歷山大和莫米婭政權最大的弱點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權力基礎,因此他們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持。223年禁衛軍危機就已經顯示出這個弱點有多么嚴重了。222年莫米婭任命烏爾比安為禁衛軍首領。由於小分歧導致禁衛軍與羅馬市民之間爆發了為期三天的街戰。烏爾比安藉此機會在此後的權力鬥爭中勝過他的兩名副手,將他們處死。但是一年後禁衛軍又發生叛亂,烏爾比安逃到皇宮。但是莫米婭無法保護他,結果他被當著莫米婭和亞歷山大的面殺了。

婚姻

莫米婭為亞歷山大挑選了女貴族歐比安娜為妻。歐比安娜出身於一個有聲望,但是沒有政治權利的家庭。225年兩人結婚,他們沒有生孩子,婚姻也沒有持續多久,原因是莫米婭與歐比安娜和她父親之間發生衝突。227年她強迫兩人離婚。歐比安娜被流放到非洲,她的父親試圖唆使禁衛軍叛亂,被莫米婭處死。這一次禁衛軍是向皇帝效忠了,但是從此以後莫米婭不敢再為亞歷山大提婚了。因此亞歷山大沒有後嗣,這更加加劇了王朝的動盪。
史學家赫羅提安報導說亞歷山大本人支持他的妻子和他的丈人,但是不敢違背他的母親。這個報導是否確切無法考證。

殞命

由於縮減軍費、缺乏男子氣概等原因,皇帝難以得到軍隊的支持。在抵抗日耳曼人的戰爭中,亞歷山大與母親被軍隊領袖馬克西米努斯殺死。亞歷山大享年26歲。

為政舉措

宗教政策

基督教在埃拉伽巴路斯統治時就已經不被受迫害,亞歷山大和莫米婭容忍基督教。莫米婭與著名的基督徒俄利根有聯繫。4世紀和5世紀基督教文獻稱皇帝周圍的部分人,或者甚至莫米婭本人皈依了基督教的說法不可信。亞歷山大和莫米婭似乎比較偏向於將各種宗教融合到一起。4世紀出現的說法稱亞歷山大在他的私人聖嘆里除了供奉被尊為神的皇帝外還供奉耶穌、亞布拉罕和俄耳甫斯,但這種說法也被大多數學者懷疑。

軍事舉措

一個這么不穩定的政府應該避免外部糾紛,但是雖然如此還是發生了兩次大的軍事衝突,原因是對方認識到羅馬的虛弱並藉機進攻。

對外交流

亞歷山大在期間,羅馬商人秦論於226年受到吳王孫權接見,孫權詢問秦論很多羅馬的風土人情。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中外交流的一件盛事。
吳王孫權吳王孫權
亞歷山大·塞維魯亞歷山大·塞維魯

主要戰爭

波斯戰爭

由於亞歷山大·塞維魯來自敘利亞行省的埃美薩,因此較多保留了當地的東方和希臘文化特點,非常希望在文治武功方面能夠與亞歷山大大帝比肩。
王朝建立者塞維魯的全家福 包括他的著名兒子卡拉卡拉王朝建立者塞維魯的全家福 包括他的著名兒子卡拉卡拉
然而在此時的伊朗地區,卻出現了與之相反的文化變遷。公元226年,強盛一時的帕提亞阿薩西斯王朝,被一位地區附庸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推翻。後者出生所在的波西斯,正是曾被亞歷山大擊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龍興之地。所以,為了顯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阿爾達希爾自稱為那個古老帝國的正統後裔。
政治上,阿爾達希爾著力弘揚傳統波斯文化,排斥異域希臘文明,並積極準備採用武力手段恢復昔日祖先的榮耀。此舉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他與羅馬皇帝新亞歷山大之間的衝突。
由於他的名字在希臘語中叫做“阿塔薛西斯”,也是古波斯帝國的國王們所經常擁有王號。於是,他們兩者之間的對抗,就被再次賦予了亞歷山大力敵波斯帝國的傳奇色彩。
薩珊王朝的雕刻 阿胡拉瑪茲達神為阿爾希達加冕薩珊王朝的雕刻 阿胡拉瑪茲達神為阿爾希達加冕
早期的薩珊王朝軍隊早期的薩珊王朝軍隊
性格狡詐而嚴厲的阿爾達希爾選擇先下手為強。公元230年,他首先入侵併洗劫了羅馬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卡帕多西亞行省,挑起了兩國爭端。不僅如此,當亞歷山大皇帝試圖以外交途徑解決上述爭議時,波斯國王居然派遣了一支挑釁意味十足的使團。
這些使者總計有400人,各個都是衣著華貴、穿金戴銀的魁梧大漢。他們騎著高頭大馬、背披精良弓箭組,並無禮地要求羅馬人退出從赫勒斯滂海峽直至波斯邊境之間、昔日阿契美尼德王朝曾占據過的所有土地。毫無疑問,此舉徹底激化了兩大帝國之間的矛盾,讓原本以為能夠以理服人的亞歷山大不得不示之以武力。
由薩珊軍事貴族組成的使團 對羅馬人措辭強硬由薩珊軍事貴族組成的使團 對羅馬人措辭強硬
羅馬皇帝在公元231年抵達了敘利亞首府安條克,與之同行的還有太后莫米婭和禁衛軍長官等一系列帝國軍政要員。按古典傳記著述《奧古斯塔史》之載,為了給予波斯人嚴厲的懲罰,亞歷山大至少徵集了東方6個軍團的兵力。這已經超過了當地所有軍團數量的一半。此外,他還從多瑙河邊境的軍團中抽調了部分戰力強悍的菁英參戰,加上自己率領的禁衛軍大部,人數可達7萬之眾。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匹敵甚至超越那位同名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皇帝還效仿古代的馬其頓軍隊,組建了自己的金盾兵和銀盾兵。仍覺得不過癮的他,甚至將那6個軍團的士兵改編為一個3萬人規模的巨型方陣。實際上這一所謂的方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馬其頓方陣,僅僅是要求軍團士兵組成的密集戰陣。其武器訓練與一般軍團並無二致,僅僅提高了待遇而已。這就更加凸顯了馬其頓軍事體系的重要影響。畢竟在這個時期,羅馬軍團在裝備上已經同之前數世紀的先輩們,有了較大區別。圓盾開始逐步取得長盾,而長矛比例提高,逐漸替代了昂貴的重型標槍。
亞歷山大.塞維魯的軍中也包括了部分cosplay古代馬其頓風格的士兵亞歷山大.塞維魯的軍中也包括了部分cosplay古代馬其頓風格的士兵
與此同時,針對新興波斯的入侵計畫也已經被制訂出來,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赫洛狄安親歷了上述戰備形勢。在他的筆下,羅馬皇帝將所有軍隊分為三部:
第一支軍隊首先從卡帕多西亞省出發,經東方的亞美尼亞山區,入侵伊朗高原西北部的阿特洛帕特尼米底。
第二路部隊,隨後以敘利亞東部的希臘化城市——杜拉-歐羅波斯為基地,沿幼發拉底河南下,攻擊波斯人非常看重的兩河流域重地巴比倫尼亞。
亞歷山大自己則率領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主力部隊,一路抵達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辛加拉。企圖利用從該城經哈特拉直抵泰西封的商貿要道,直接圍攻波斯人的首都。
如此一來,羅馬軍隊既可以利用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優勢,讓波斯軍隊顧此失彼。又能夠避免主力雲集,所帶來的巨大後勤壓力。可謂是一箭雙鵰!如此優秀的戰略規劃,似乎已完全能夠保證新亞歷山大重現5個半世紀前那位同名前輩的輝煌業績。
羅馬人的進軍計畫與波斯人的迅速反應羅馬人的進軍計畫與波斯人的迅速反應
戰爭爆發之初,羅馬人也確實取得了一系列小衝突的勝利。拜亞美尼亞人的援助所賜,先期入侵米底的第一路分遣軍,在公元 232年夏順利到達當地。他們隨即洗劫焚毀了周圍的眾多富裕村莊,迫使阿爾達希爾將軍隊主力悉數調來禦敵。
而就在波斯主力盡出、巴比倫尼亞防守空虛之際,第二路羅馬分遣軍按照事先的計畫,突然越過邊境。他們南下幼發拉底河,直取巴比倫尼亞腹地,讓完全沒有準備的波斯人措手不及。
3世紀開始 羅馬軍團的裝備風格逐步有了變化3世紀開始 羅馬軍團的裝備風格逐步有了變化
倘若亞歷山大在此時帶著中路的主力大軍,也順勢從辛加拉殺向對方首都,新崛起的薩珊王朝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腹背受敵的險惡局面之中。遺憾的是,這位與馬其頓征服者同名的羅馬皇帝,雖然時刻不忘模仿其前輩的行事作風,但一到關鍵時刻就暴露出自己與後者在膽識魄力上的真實差距。
阿爾希達的行宮遺址阿爾希達的行宮遺址
諸多史家均提到,自從登基以來,亞歷山大皇帝就一直受到其外祖母和母親的影響。他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往往不由自主地屈從於她們的想法,此次也不例外!
陪同亞歷山大一起東征的太后莫米婭一經聽聞大軍出征的計畫後,便非常擔憂兒子的安危。在她看來,身為一國至尊的羅馬皇帝親自掛帥出征,並非多么顯赫的榮耀之舉。相反,卻是以身犯險的愚蠢行為。因此不斷勸告兒子不要輕舉妄動,只有等兩路大軍占盡優勢且敵人無力反擊的時候再盡遣主力,方能在不用歷經危險的情況下獲得戰功。
亞歷山大.塞維魯發行的銀幣亞歷山大.塞維魯發行的銀幣
於是,在如此淺薄的婦人之見影響下,年輕的皇帝同意了母親的安排,導致錯過了戰爭制勝的最佳時機。
早期的薩珊具裝重騎兵早期的薩珊具裝重騎兵
與優柔寡斷的新亞歷山大不同,新波斯的那位國王阿爾達希爾卻遠比當年的大流士三世勇敢。自公元 212年正式起兵反叛原宗主國帕提亞之日起,他先吞併克爾曼和埃蘭,接著攻滅帕提亞,擊敗貴霜帝國。幾乎每戰必勇往直前、身先士卒,甚至在奧爾米茲達甘平原戰役親自將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四世(阿爾達班五世)射殺。因此,不僅在軍中牢牢地樹立起自己的威望,也獲得了久戰厲兵的寶貴經驗。
阿爾達希爾最初被進軍米底的羅馬人吸引了注意力,將主力部隊北調予以抵抗。但當他聽聞另一路更危險的羅馬分遣軍冒犯巴比倫腹地的戰報後,第一時間就將大部分軍隊重新調回西部。也正是這招兵貴神速的戰術調動,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
薩珊王朝從印度河流域帶回的戰象薩珊王朝從印度河流域帶回的戰象
阿爾達希爾麾下的波斯軍隊組成也與前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時代差異明顯。亞歷山大戰後對元老院的報告稱,敵人擁有700頭戰象、1800輛卷鐮戰車、12萬騎兵,其中包括1萬名人馬披甲的具裝騎兵。毫無疑問,以上數據是極度誇張的結果。因為考慮到伊朗地區近20年的長期戰亂影響,阿爾達希爾的全軍數量最多也不會超過4萬。但其軍隊以騎兵為骨幹和主力的記載卻是真實可信的。
此時的薩珊騎兵和帕提亞時期一樣,由騎射手和具裝精銳組成。他們很擅長在開闊領地發揮自己在機動穿插和衝鋒陷陣方面的嫻熟騎術,卻往往在地形崎嶇之處發揮欠佳。此前阿爾達希爾之所以無法驅逐侵入米底的羅馬分遣軍,就是受制於地形缺陷。當地的多山環境,也是羅馬重步兵最易發揮戰力的理想場所。
薩珊王朝的輕裝弓騎兵薩珊王朝的輕裝弓騎兵
但是在一望無際且地勢平坦的巴比倫尼亞農耕區,波斯騎兵正好能將自己的所有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點恰恰又是羅馬軍團的軟肋。僅僅15年前的尼西比斯之戰,羅馬人還在對方人數劣勢的情況下,挫於帕提亞騎兵之手。如今,這支羅馬遠征軍面臨的形勢幾乎與15年前沒有二致。戰場平坦而又缺乏掩護的地形,自己因分兵而不占優勢的數量。
甚至更糟的是,他們還缺乏必要的警惕。由於相信皇帝和他的主力大軍已經攻擊到了蠻族腹地,這支分遣部隊自大地認為自己的推進將會很進展順利,不會遇到絲毫危險。他們想當然的以為,蠻族的主力全都被抽調前往應付皇帝主力的威脅去了。因此,當全副武裝的波斯騎兵迅猛地出現於自己眼前時,巴比倫尼亞的入侵者完全沒有防備,幾乎立即就被敵人包圍。如同當年的尼西比斯之戰一樣,蠻族騎射手突然從四面八方向被圍者射出自己憤怒的羽箭。具裝精銳則閃避在安全距離外養精蓄銳,等待合適機會衝散敵陣。
3世紀的羅馬軍團 依然保持著鬆散與密集兩種作戰隊形3世紀的羅馬軍團 依然保持著鬆散與密集兩種作戰隊形
羅馬士兵不得不一方面組織龜甲陣抵擋對手的箭矢火力,另一方面不斷退守至合適地帶。他們勉強用盾牌和夯土構築起一道簡易工事防禦,用己方的弓箭和標槍給予對手同樣的傷害。但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而失敗。
儘管如此,羅馬人的反擊無疑是阿爾達希爾一生征戰以來遭遇的最難堪時刻。因為數量上占據優勢的波斯軍隊,反過來受到這一小撮頑強抵抗的守軍的重創,相當多的騎士因此喪命。顯然,如同尼西比斯之戰的經歷一樣,若非這支羅馬遠征軍寡不敵眾、孤立無援,他們最後絕不會遭受全軍覆沒的結局。
在平原地形上力抗波斯具裝重騎的羅馬士兵在平原地形上力抗波斯具裝重騎的羅馬士兵
3世紀的羅馬軍官和他的私人護衛3世紀的羅馬軍官和他的私人護衛
一直到此時為止,那位導致以上災難的罪魁禍首,還未來得及從辛加拉踏出任何出征的步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長期居留辛加拉亞歷山大皇帝在南路軍失敗的時,因無法適應美索不達米亞的乾熱氣候而染上疾病。
在聽聞南路軍失敗的訊息後,這位皇帝更加意志消沉,以至於喪失了任何繼續征戰的欲望,並下令將仍在米底的北路軍全部撤回安條克。這個草率的決定也導致了更嚴重的軍事傷亡。赫洛狄安記載,由於時值冬季最冷的時節,回撤的北路軍隊遭受到難以忍受的疾病和時疫折磨,許多士兵都再未看到安條克的城門。
亞歷山大皇帝企圖重現馬其頓征服者業績的雄心壯志,最終就因其母淺薄的見識和自己的愛慕虛榮而半途而廢。不過,我們也不能說新亞歷山大在與新阿塔薛西斯的博弈中完全處於下風。由於南路軍士兵的英勇戰鬥,波斯軍隊同樣傷亡慘重。更不用說羅馬北路軍在米底的劫掠,也讓薩珊王朝經濟受到了較大影響,其戰爭潛力因此次慘勝而大幅削弱。以至於情報人員向亞歷山大匯報時稱,波斯人在4-5年內沒有再次發動挑戰的本錢。就這一形勢而言,羅馬皇帝的東征仍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他那半途而廢的攻勢所帶來的戰略優勢也就僅此而已。
波斯人贏得了戰爭卻也損失不小波斯人贏得了戰爭卻也損失不小
這次戰爭結束不久後的公元235年,亞歷山大就與其母一起,在日耳曼邊境被譁變士兵殺害。三年後,恢復元氣的阿爾達希爾又一次發動了對羅馬帝國的征戰。
歷時四個世紀之久的羅馬-波斯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愈發虛弱的羅馬人,一次次因各種令人咋舌的原因發作後,不斷將從東方行省收取的賦稅又交到了波斯人手裡。嘗到甜頭的波斯人,也就在數百年里,養成了定期去敘利亞打秋風的習慣。

日耳曼戰爭和被殺

由於波斯戰爭羅馬將萊茵河和多瑙河防線上的軍團撤出,233年和234年日耳曼人藉機對羅馬占地進行劫掠,並摧毀了部分防禦設施。日耳曼人的行動對羅馬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以至於莫米婭和亞歷山大不得不再次親征。他們顯然沒有他們信任的人來領兵。羅馬的總部設在美因茨。
亞歷山大此時已經26歲了,但是依然完全受他母親的控制。因此士兵看不起他。而莫米婭作為婦女在前線更加缺乏威權。在這種情況下野心勃勃和受士兵喜愛的軍官特別容易叛亂。尤其是亞歷山大無嗣,因此人人有成為皇帝的機會。在東部就已經有過一個托里努斯試圖篡權,但是由於他淹死在幼發拉底河中,因此沒有成功。
另一個威脅是亞歷山大的前任埃拉伽巴路斯非常看重軍隊,給軍隊大量的錢。但是長期地這樣的耗費羅馬無法支撐。莫米婭為了克服經濟危機減輕了稅收。她自己花費非常節儉,因此許多人怨恨她小氣。埃拉伽巴路斯時期撥給軍隊的特別費用都被她免掉了,這引起了軍隊里的巨大不滿。再加上作戰沒有任何巨大的勝利,而皇帝本人又缺乏男子漢氣質。這一切最後都導致了亞歷山大和莫米婭的悲慘命運。
由於軍隊不受她的指揮,莫米婭試圖收買日耳曼人,通過付錢來買得和平。這使得沒有獲得特殊支付的軍人更加不滿。對於他們來說假如更朝換代的話他們可能可以從新皇帝手中獲得更多錢。因此他們推舉一位色雷斯人,馬克西明為皇帝,這位異族人在塞維魯及他兒子統治的時期,已經升為百人隊隊長,在亞歷山大登位後,他被指派擔任第四軍團的司令官,士兵們非常喜歡他,常常把他稱作埃阿斯赫拉克勒斯。由於這位異族人得到了士兵的普遍讚許,他被接連提升,一直作到了全部軍隊的最高指揮官。馬克西明答應軍餉加倍,支付特殊獎金,以及赦免所有紀律處分。
亞歷山大未能找到忠於他的軍隊,沒有人想為他和他母親戰鬥。馬克西明於235年3月下令將莫西婭和亞歷山大在美因茨殺害。並下令對他們除憶詛咒。這樣塞維魯王朝就結束了。
赫羅提安詳細地描寫了亞歷山大之死的過程,尤其強調了他對他母親的依靠,但是這些細節很可能是文學藝術性的誇張。
238年馬克西明死後亞歷山大不但被平反,而且被尊為神。

人物評價

關於亞歷山大·塞維魯最重要的文獻來源於當代人赫羅提安和卡西烏斯·迪奧以及一個世紀後產生的《奧古斯都傳記彙編》。卡西烏斯·迪奧在亞歷山大在位時任執政官,他的觀點代表了元老階層的觀點,在他們看來亞歷山大和莫西婭的政策是好的。《奧古斯都傳記彙編》中對亞歷山大誇大的讚揚顯然有神話的成分,總的來說歷史學家認為它的內容可靠性很小。赫羅提安的描述則充滿了戲劇性,此外他喜歡通過他的描述來發表他自己的道德評價,因此這也降低了他的可信度。
總的來說這些文獻對亞歷山大·塞維魯非常讚揚,而對他的前任和繼任的批評則非常激烈,這造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似乎是一位和善、充滿美德、公正和受熱愛的統治者。現代研究則更加從政治和軍事成就上來評價一位統治者。從當代的觀點來看尤其他的不獨立性非常的糟糕。即使當代的史學家在他們的讚揚中也無法掩蓋這個事實。

皇位傳承

繼任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努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