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赫里斯托福羅維奇·歐拉,1773年2月28日出生,俄軍炮兵上將。
基本介紹
- 本名:亞歷山大·赫里斯托福羅維奇·歐拉
- 所處時代:拿破崙時代
- 出生日期:1773年2月28日
- 逝世日期:1849年3月27日
- 主要成就:與戰爭中大肆屠殺
亞歷山大·赫里斯托福羅維奇·歐拉出生於1773年2月28日,1849年3月27日卒於聖彼得堡。歐拉出生在一個業績卓著的路德宗家庭,他是著名科學家萊昂納德·歐拉的孫子。在聖彼得堡Weidemeir私立寄宿學校畢業後,歐拉於1790年6月16日以軍士身份進入炮手(Bombardier)團,隨後參加了俄瑞戰爭,在波羅的海的俄軍槳帆艦隊上服役。1790年11月12日,歐拉升為炮兵少尉(俄軍中炮兵少尉高於步騎兵少尉,低於近衛軍少尉)。1794年12月18日,歐拉轉入第二騎炮兵團,1796年5月26日後在波羅的海艦隊第一營短暫服役,1796年12月7日,被任命為近衛炮兵營中尉。1800年,歐拉被授予耶路撒冷的聖約翰勳章。
歐拉參加了1805戰役,參加奧斯特里茨(晉升為上尉,並被授予三級聖安娜勳章)。在隨後的1807年波蘭戰役中,他參加了海爾斯堡之戰和1807年8月12日的弗里德蘭之戰(此戰右手受傷,得到四級聖弗拉基米爾勳章,並被晉升為上校)作戰。1808年,俄軍所有炮兵連都派出學員,組成一個訓練連,接受歐拉培訓。在1812年俄國戰役中,他負責指揮近衛炮兵旅的一個連。在博羅季諾,歐拉指揮第一西軍團的炮兵預備隊,並被授予三級聖弗拉基米爾勳章。參加第二次克拉斯內會戰表現出色,歐拉於1813年1月7日成為少將。在德意志戰役中,歐拉參加了呂岑、包岑、德勒斯登和萊比錫之戰,並被授予二級帶鑽聖安娜勳章。歐拉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即使在包岑之戰後的撤退中,他也只損失了15門火炮。1814年,歐拉參加La Rothière,蘇瓦松和巴黎之戰。
戰爭結束後,歐拉於1814年8月7日任命為擲彈兵軍炮兵指揮官,1815年1月4日被任命為諾夫哥羅德與普斯科夫省野戰炮兵與騎炮兵連指揮官。1815年,歐拉被派往布良斯克兵工廠試驗新型火炮,後來被任命為奧廖爾與卡拉切夫省炮兵連指揮官。1819年3月27日,歐拉成為諾夫哥羅德軍事營指揮官,該營由炮兵和工兵連組成。歐拉在1823年被授予二級聖弗拉基米爾勳章,1825年7月28日被授予一級帶鑽聖安娜勳章,1834年5月4日被授予白鷹勳章(波蘭王國)。1826年2月9日,歐拉被晉升為中將,同年10月17日成為戰爭部軍事會議成員。
1833年4月17日,歐拉被任命為戰爭部炮兵副指揮。1834年12月18日成為炮兵上將,戰爭部炮兵總指揮。1836年4月10日獲得涅瓦的聖亞歷山大勳章。由於健康狀況不佳,歐拉在1840年12月18日離職,死於1849年3月27日。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歐拉還贏得了一枚“五十年傑出工作”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