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Куприн,1870年9月7日—1938年8月25日),俄國作家。

出生於奔薩省一小官吏家庭。早年喪父,後隨母去莫斯科。1880—1890年就學於莫斯科士官學校。畢業後從軍。1894年退役,居住基輔,以寫作為職業。1896年發表中篇小說《莫洛赫》,抨擊工廠主對工人的剝削。1898年發表中篇小說《阿列霞》,謳歌民間少女的純真愛情。

1901年遷居彼得堡,不久結識高爾基。1905年出版長篇小說《決鬥》,揭露了沙皇軍隊的野蠻和腐朽。1914年出版長篇小說《火坑》,深刻揭露了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癥結之一的妓女制度。1918年底曾帶著為農村出版《土地報》的建議去見列寧,並在高爾基創辦的世界文學出版社工作。1919年秋,因不滿蘇維埃政府餘糧徵集制等措施,攜家僑居巴黎。1937年回國。翌年病逝於莫斯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Куприн
    Aleksandr Ivanovich Kuprin
  • 國籍俄羅斯
  • 出生地:俄國奔薩省
  • 出生日期:1870年9月7日
  • 逝世日期:1938年8月25日
  • 畢業院校:莫斯科士官學校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莫洛赫》、《阿列霞》、《決鬥》
人物經歷,人物作品,

人物經歷

1870年9月7日出生於俄國奔薩省一個不富裕的官員家庭。2歲喪父,後隨母親入住莫斯科遺孀收容所,6歲時被送進孤兒院寄宿學校。1880年起先後在莫斯科第二武備學校、士官學校和亞歷山大軍事學校學習。1890年畢業後在一步兵團服役,並開始文學寫作。1894年因不堪團長的侮辱而退役。此後在基輔、莫斯科、頓巴斯、梁贊、雅爾達等地工作,當過統計員、測量員、莊園管家、家庭教師、演員、誦經師、小報撰稿人等。這些生活經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中短篇小說《月夜》(1893)、《在黑暗中》(1893)、《審訊》(1894)、《夜宿》(1895)等均反映了外省和軍人的生活。作者對各種不同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對生活現象的典型化概括,表明作家已具備了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基本技能。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1896年作家在頓巴斯礦區,接觸了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活,寫成重要中篇小說《莫洛赫》,揭露了工廠主對工人的殘酷剝削,並通過工程師鮑布洛夫同工廠主的衝突,展示了勞資之間的尖銳鬥爭。鮑布洛夫雖然同情工人,但由於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缺乏改變現狀的能力。
在世紀之交,庫普林認識了契訶夫布寧,1902年又結識了高爾基及知識出版社的一些作家。在這些作家影響下,他寫出了一系列優秀作品《在馬戲團》(1902)、《泥沼》(1902)、《懦夫》(1903)、《盜馬賊》(1903)、《和平生活》(1904)等,並在知識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1905年著名中篇小說《決鬥》出版。主人公羅馬肖夫是一位善良的青年軍官,不合理的社會等級制度,長官的冷酷、專橫和殘暴,士兵的被奴役和無權地位,周圍的污濁空氣令他窒息,他同情被凌辱的下級和士兵,為他們鳴不平。然而他卻因女人的糾葛而被團隊判決與另一位軍官決鬥,結果死於非命。小說無情地揭露了沙皇軍隊的腐朽與殘暴。該小說受到高爾基等進步文學界人士的好評。
1905年革命失敗後,懾於沙皇的白色恐怖,庫普林一度情緒低落,疏遠了進步作家,混跡於“名士派”的圈子裡,寫出一些帶有錯誤思想傾向甚至有損於社會民主黨人的作品(《稀薄的太陽》《暈船》,1908)。十月革命前夕,其描寫俄國妓女悲慘血淚生活的重要長篇小說《亞瑪街》(又譯《火坑》,1909~1915)問世。作者以憤怒而沉重的筆調,以亞瑪街的妓院為背景,真實而大膽地描寫了一群被踐踏、被蹂躪的風塵女子的悲慘命運,無情地暴露和鞭撻了沙皇俄國的黑暗與腐朽,並對那些不幸的女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說在藝術上略嫌粗糙,敘述中帶有自然主義色彩。
1937年回國,次年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病逝。

人物作品

庫普林的創作題材廣泛,除上述作品,還有不少描寫兒童、愛情以及動物方面的小說,如《奧列霞》(1898)、《綠寶石》(1907)、《電報員》(1911)、《石榴石手鐲》(1911)等。1919年秋庫普林攜全家離開俄國,後定居巴黎。僑居期間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時間之輪》(1929)、長篇小說《熱涅達》(1932~1933)和自傳體小說《士官生》(1928~1933)等,多為憶舊內容和無法排遣的傷逝情懷。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