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戲劇

井陘縣民眾文化活動歷史悠久,種類多,有晉劇、絲弦、河北梆子、豫劇、老調、秧歌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劇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陘戲劇
  • ,全縣共有:187個農村業餘劇團,
  • 劇種分類:井陘的戲劇,起源於何時
  •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全縣有16個劇團,
井陘戲劇簡介,井陘戲劇種類簡介,豫劇老調,晉劇,絲弦,秧歌,節日活動,

井陘戲劇簡介

由於地處冀晉交界之處,民眾最愛看山西梆子,歷來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井陘的拉花遍地扭,山西梆子不離口”,“誤了收秋種麥,不能誤了看《王三姐剜菜》(晉劇傳統戲劇目)”。幾句話道出了民眾愛戲入迷的程度。尚未查到文字記載,但考察井陘的戲樓,最早的是井陘城隍廟和洛陽村的戲樓,建於元末明初,說明那時就開始有了戲劇演出。
分布在井陘中部小作、孫莊、康莊、青石嶺一帶,小演的劇目有:《大登殿》、《游龜山》、《斬子》等。

井陘戲劇種類簡介

豫劇老調

豫劇、老調在民眾中也享有聲譽。豫劇是本世紀60年代初演現人工戲時引入井陘的,有小作、北陘、貴泉等劇團,上演劇目有《穆桂英掛帥》、《劉巧兒》、《李雙雙》、《朝陽溝》,深受民眾歡迎。老調是1980年冶里村引進的。

晉劇

晉劇在井陘流傳歷史悠久,在19世紀就廣為流傳了。尤為著名的是清朝光緒年間,山西老藝人住班打戲。耿耿紅(藝名)建起的南障城劇團。迄至1955年以該團為基礎,招收了新演員,組建成井陘縣“星火晉劇團”,升格為縣專業劇團,演員陣容整齊,技藝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該團團長荊瑞銑,參加了中央文化部召開的先進劇團座談會。省文化廳給縣劇團頒發了“嘉獎令”。
晉劇是井陘戲劇的第一劇種,廣泛流傳在西部、中部地區。據1984年底統計,全縣晉劇團發展到129個。如桃王莊鄉材。燈光布景,文武帶打。經常濱出的劇目有《打金枝》、《薛剛反唐》、《鍘美案》,自編的現代戲有《搬家》、《一封電報》、《借犁》等小戲,深受民眾歡迎。

絲弦

絲弦也是流傳久遠,深受民眾喜愛的劇種。井陘的絲弦是從井陘北白花村興起的。在很早以前,北白花有個姓高的大戶人家,掌管家務的愛戲入迷。他把來自山東、山西、河南的賣唱藝人以及會唱幾句的叫街化子,都請到家裡,每天吃了喝了,就說演彈唱。起初在屋時唱,後來到院裡和街上唱。高財主為了看戲方便,後來就在門前蓋了個小戲台,辦起了戲班,公開演出。
高家財主幾輩辦戲班,傳到高世俊手中竟興盛一時,在20世紀20―30年代,已是石家莊一帶頗有名氣的班社。它培養了不少著名演員,為絲弦劇種的發展做出不少貢獻。“七七”事變前班社解散,由北白花班的著名演員劉魁顯、王振全、張二德等於1938年進石門(石家莊),組建為“玉順班”絲弦劇社。現在,井陘苗嶺、莊子頭、北障城、冶里、南陘等村,都成立著業餘絲弦劇團。據1983年統計,全縣共有絲弦劇團44個,演出的劇目有:《對花槍》、《天子路》、《白羅衫》、《空印盒》、《小二姐做夢》等300多個傳統戲。

秧歌

秧歌是井陘獨特的劇種,它不同於陝北、唐山、東北秧歌,發源於平山、井陘兩縣街頭小唱,後經加工,改變了過去街頭打檀木板說唱演出方式,用上了打擊樂,搬上了戲劇舞台。主要流行於井陘北部山村,唱腔、道白地方口語化,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愛,演出的劇目有《老少配》、《花園會》、《借女弔孝》、《雙鎖櫃》等節目,百演不衰。

節日活動

井陘農閒時莊稼漢彩扮登場,逢年過節,民眾集資鬧紅火自唱自樂。多渠道辦劇團,各種形式的劇團蜂擁而起。有些村成立了半農半藝劇團,農忙務農,農閒學藝;老藝人辦劇團,離休和回鄉藝人發揮餘熱,個人投資辦劇團;戶辦劇團,以一家為主吸收其他演員組建演出團;村與村入股投資聯營合辦劇團。有的一個村就成立了三個業餘劇團。象台頭、孫莊、貴泉、岩峰等村,家家有演員,人人會唱戲。有的一家四口同台演出,一家三代同台演出,這樣的“戲劇之家”在全縣有百十多家。近幾年,不斷有業餘演員被選拔到專業劇團。1983年小作河北梆子劇團的鬚生演員王金考被選拔到石家莊地區河北梆子劇團。山西一些縣的劇團也到井陘業餘晉劇團選拔演員。石家莊市絲弦劇團也到坡頭劇團選拔演員。
每年正月,村村鑼鼓響,鄉鄉搞匯演,戲劇大登台。正月十五前後又雲集縣城匯演、觀摩、評比。就是在平常,開物資交流會,慶豐收,辦紅白喜事,隨時都要唱一台大戲。真是“鑼鼓震太行,戲萬里滿山鄉”,井陘縣不愧“戲劇之鄉”的稱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