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金學

井金學,1950年3月生。1975年12月畢業於西北農大植保系,留校任教。1981年於西北農業植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92年於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1999年12月晉升為教授。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和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物抗病育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金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0年3月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西北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小麥赤霉病
簡歷介紹,個人成就,

簡歷介紹

長期從事植物抗病性遺傳和機制、植物病原菌毒性變異及農作物病害綜合防治方向的科學研究工作。為本科生主講“植物免疫學”和“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為植病專業碩士研究生講授高級植物病理學“專題”和植物抗病性遺傳。招收培養研究生24人。

個人成就

發表科研論文70篇,其中一級學報22篇,多篇論文被AGRIS和CAB收錄。參編論著5部,獲省部級獎三項,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自“九五”以來主持課題6項,分別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子專題“陝西關中麥區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幾個小麥近緣屬及其雜交後代抗條銹性表達機制的研究”和“華山新麥草抗條鏽病基因的分子標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課題,以及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子專題和省科技攻關項目。參加課題3項,分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傾斜項目,國家攀登計畫項目和陝西省“九五”科技攻關項目。
主要學術進展有:
1.以陝西關中灌區為代表的北方冬麥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的研究。明確了本區小麥赤霉病的初侵染源為前薦玉米殘體所攜帶的禾穀鐮刀菌。該病發生的前提是水澆地面積擴大、地下水位上升、田間溫度增加的生態變化和小麥玉米連作的耕作制度的改變。影響年際間發病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小麥抽穗楊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結露天數。菌源數量和品種抗病性不是影響發病的限制因素。對田間菌源載體和病穗分布取樣,產量損失估計和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北方冬小麥赤霉病分區預測和防治決策體系及配套控制技術。參加制定的黃淮麥區小麥赤霉病監測辦法已被農業部頒布實施。該項研究填補了我國小麥赤霉病研究的空白。?
2.研究了小麥條鏽菌生理小種混合侵染問題。發現的生理小種混合侵染不同小麥品種後,小種間、小種與品種間有多種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小麥品種的抗病基因的表達。為抗銹性遺傳研究、抗源篩選和抗病品種鑑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3.利用人工誘變技術研究了小麥條鏽菌的毒性突變規律。在國內首次系統揭示了小麥條鏽菌毒性突變的主要性質,發現物理誘變劑處理對小麥條鏽菌有多種生物學效應,這為了解條鏽菌高空遠距離傳播效能和物理處理帶菌農產品的效果提供了技術參數。明確小麥條鏽菌的突變率範圍與變異方向,建立了毒性突變菌株,以這些毒性基因載體作為工具監測了我國主要抗源品種和接班品種的抗銹穩定性,不經雜交測知到品種抗銹性變異及遺傳分化,並據此預測了條鏽病流行趨勢。所建立的同一遺傳背景而毒性基因不同的突變菌株,已成為小麥條鏽病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工具。該項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研究水平。?
4.研究了小麥外源抗病基因在普通細胞環境中的表達特點和遺傳強度。發現外源抗病基因控制的病菌侵入前抗病性和侵入後抗病性的遺傳強度和表達特點,為科學利用外源抗病基因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在開展主要條鏽病抗源的常規遺傳分析和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獲得和定位抗條銹基因分子標記8個。?
5.進行了小麥高溫抗條銹性研究。發現一批高溫抗銹小麥品種,並揭示了其抗病的生化機制和組織病理學特點。發現的這種在高溫下表達的非小種專化抗銹性,發現高溫抗銹性在常溫或高溫下遺傳機制不同,高溫抗銹性為寡基因控制,套用cDNA_AFLP獲得多個與抗病相關的PDF。為培育持久抗銹品種、解決品種抗病性喪失提供了新思路。
6.系統研究高低毒殺菌劑速保利的套用技術。發現該藥劑對小麥主要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效,解決了麥田適時一次施藥有效控制小麥主要病害的難題。並可與其它藥劑交替使用,降低病菌抗藥性菌株產生的風險。據此開發了麥田高效低耗化防技術。?
7.通過多年對關中麥區小麥病蟲害災變規律、預測預報技術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組建了適應關中麥區不同生態區套用的小麥病蟲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經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