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井岡山研究中心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是集井岡山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基地建設於一身的實體性研究機構。研究中心於1995年成立,2001年更名為井岡山精神研究中心,2005年恢復井岡山精神研究所名稱。2008年再次更名為井岡山研究中心,該中心目前有專職研究員8人,兼職研究員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碩士9人。井岡山精神研究所於2006年成立了學術委員會,聘請了劉孚威
、沈謙芳、余伯流、李康平等6位專家學者為學術委員。凝練了具有濃郁特色的研究方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與中共黨史研究、井岡山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井岡山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紅色資源教育教學研究。研究中心由張泰城兼任主任、李忠任副主任。井岡山研究中心所屬的《
中共黨史》學科,是江西省重點學科。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發源地,井岡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井岡山研究中心地處井岡山腳下,這裡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革命舊址和優秀文化,開展井岡山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
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四年來,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學術研究方面,研究所承擔了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出版了《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史》、《
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
井岡山的紅色傳說》、《井岡學導論》、《江西省蘇維埃主席曾山》、《井岡山的紅色歌謠》、《精神瑰寶》、《崢嶸的井岡山歲月》等10餘部專著,發表了近100篇學術論文。在人才培養方面,探索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開設了《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必修課,實施了井岡山精神“三進”工程;編寫了《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校本課程;創作並演出了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布置了井岡山精神大型展覽館;建立了以井岡山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的鮮明辦學特色。在學術交流方面,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領導,教育部司局和省教育廳領導,革命前輩後代,國內專家、學者等多次到研究所進行指導;主辦、協辦了多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派出多人外出學習和參加學術活動,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在諮詢服務方面,研究所通過承擔委託課題、提供社會培訓、主辦或協辦有關理論研討會、進行井岡山紅色資源的宣傳教育等拓寬了為政府和社會服務的渠道。在基地建設方面,加大了資金投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運行機制。
井岡山研究中心將大力弘揚“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民眾、勇於勝利” 的井岡山精神,勵精圖治,繼往開來,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以學術交流為動力、以社會服務為手段、以文化宣傳為載體、以基地建設為平台、以重大項目和重大成果為目標,不斷整合學科資源,匯聚學科隊伍,凝鍊學科方向,努力建成井岡山理論研究中心、井岡山紅色資源教育教學中心、井岡山學術交流中心、井岡山研究資料信息中心,為深入中共黨史研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機構組成
1、學術委員會顧問:
張泰城:博士、教授,
井岡山大學校長、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2、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學術委員會主任: 劉孚威:教授,原江西省委宣傳部正廳級巡視員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羅學渭:教授,井岡山大學副校長 學術委員會委員: 沈謙芳:博士、教授,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余伯流:研究員,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李康平:博士生導師、教授,江西師大學科建設規劃處處長 李 忠:教授,井岡山研究中心副主任
3、研究所工作人員: 張泰城:博士、教授,井岡山研究中心主任(兼) 李 忠:教授,井岡山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 鋼:教授,井岡山研究中心 肖子華:講師,井岡山研究中心科研秘書
4、研究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 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張泰城、劉孚威、沈謙芳、余伯流、李康平、羅學渭、李 忠、陳 鋼、肖子華、張 勁、肖長春、肖雲嶺、劉家桂 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彭詠梅、唐蓮英、劉高平、王 員、歐陽小華 、羅建清、黃惠運、常 勝、許 斌、張 顥、張長厚
基地規劃
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井岡山革命傳統,促使井岡山研究中心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文化宣傳、基地建設效益的最最佳化,依據《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經學術委員會研究,特制定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井岡山大學井岡山精神研究所“十一五”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堅持不懈地學習中國革命史、發揚光大黨的光榮革命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關於開發井岡山紅色資源,弘揚井岡山精神的指示精神。堅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以學術交流為平台、以社會服務為目的、以文化宣傳為載體、以基地建設為依託的發展思路。
二、發展規劃
1、科學研究
凝練較為穩定的、具有顯著特點的井岡山精神研究方向;產出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重大研究成果,力爭通過組織申報重大科研項目和集體攻關,爭取成功申報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8項,每年發布重點基地招標課題2—4項;出版井岡山精神研究專著4—6部;每年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8篇;爭取獲得省級及以上科研、教學成果獎1—3項。使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
2、人才培養
發揮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省重點學科—《中共黨史》學科的優勢,組建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井岡山精神研究團隊,加快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爭取2008年成功申報《中共黨史》碩士點;爭取培養1名省高校學科帶頭人,2—3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力爭在全國率先開設的《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必修課能在全省普及,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吸收研究生、本科生參加課題組,促進井岡山精神和井岡山革命史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學層面轉化;為社會各界提供以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短期培訓。
3、學術交流
通過舉辦省級或全國性學術會議、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加強圖書資料和信息網路建設等措施,以協調井岡山精神研究領域的學術活動。計畫在2007年底加入“井岡兒女聯誼會”(“聯誼會”是以井岡山鬥爭時期革命先輩的後代為主要成員的一個團體),並藉助這個“聯誼會”經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並派專職研究員擔任由井岡兒女聯誼會組織拍攝的大型電視片《井岡尋源》的創作;每年舉辦省級學術會議1次,每兩年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1次(2007年與江西師大江西省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全國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8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參與由省委黨史辦、吉安市委主辦,青原區委、吉安市委黨史辦承辦的紀念東固革命根據地建立8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與有關部門或單位共同舉辦紀念活動);每年派遣4-8名專兼職研究員參加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或外出學習;每年接受國內外井岡山鬥爭歷史研究的訪問學者1—2名;加快信息網路建設,在2007年6月進一步完善井岡山精神研究所網頁,以發揮學術交流、信息共享的作用。
4、社會服務
通過主動承攬有關部門的委託研究課題、吸收有關人員參加課題組開展合作研究、派遣專兼職研究人員擔任實際工作部門顧問等措施,面向宣傳、教育、共青團、關工委及社會各界開展諮詢服務,提高解決弘揚井岡山精神與民族精神,堅持井岡山革命道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大實踐問題的綜合研究能力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在“十一五”期間分別與江西省委、吉安市委宣傳部,江西省、吉安市黨史研究室,江西省教育廳、吉安市教育局,江西省、吉安市精神文明辦,團省委、團市委,江西省、吉安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單位合作,並為其提供諮詢服務。建立江西省高校共青團井岡山精神培訓基地。
5、文化宣傳
通過培養並委派一批井岡山精神宣傳員到省內外黨政機關、高校、中國小、企業、社區等地宣傳、講學;開闢“井岡山精神研究”網頁;創辦井岡山精神研究所內部刊物,每年1—2期;指導“大學生井岡山精神研究會”;參與創編歷史劇“音樂舞蹈詩史—井岡山”並在全國部分高校演出;學報開闢“井岡山精神研究專欄”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推進井岡山精神研究的理論成果向教育實踐轉化;建立井岡山精神研究所特色資料室,爭取在“十一五”期間,使井岡山精神研究的專門圖書達到3000冊。通過收集圖片資料、圖書資料、網路資料,實現資源共享。
6、基地建設
進一步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各級政府黨史辦、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吉安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相關單位的合作與建設,特別是加強與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井岡山精神研究中心和江西師大江西省紅色資源開發與教育研究中心的合作,充分開發和利用井岡山紅色資源優勢。創造條件把井岡山精神研究所建成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爭取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支持,將大型《井岡山精神展》全部展版移至我校並長期展出。
三、保證措施
1、加強領導
成立井岡山精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提高學術委員會地位,以加強對井岡山精神研究所的指導。
2、完善制度
制定並完善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章程、科研管理條例、人員管理條例、招標項目管理條例、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管理條例、基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方面的規章制度,規範研究所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和基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
3、物資保障
保證專兼職研究人員用房,建設好井岡山精神研究所特色資料室;購置一批設備如電腦、印表機、複印機、攝像機等。爭取省教育廳重點基地建設經費5萬元,學校配套經費5萬元,學校建設經費10—15萬元及社會贊助的支持。
4、引進人才
面向全國引進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的方面專家或博士3-4人,以充實井岡山精神研究所的研究力量。
研究方向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與中共黨史研究
余伯流、陳 鋼、肖子華、彭詠梅、劉高平、黃惠運
2、井岡山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張泰城、羅學渭、劉家桂、唐蓮英、王 員、許 斌、
3、井岡山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
劉孚威、李康平、李忠、肖雲嶺、羅建清、張 顥、張長厚
4、紅色資源教育教學研究
肖發生、沈謙芳、肖長春、張 勁、常 勝、歐陽小華
研究成果
專兼職人員2003—2007年論著情況
作者
| 論著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羅學渭、肖長春、李 忠
| 井岡山精神與當代 大學生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2006
|
余伯流、陳鋼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肖長春
| 鄧小理論與“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概論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2003
|
余伯流、陳鋼
| 毛澤東與井岡山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3
|
黃惠運
| 史學記文寫作
| 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
| 2003
|
黃惠運
| 江西省蘇維埃主席曾山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06
|
羅學渭、肖長春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黨的建設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李忠、肖子華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政權建設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張泰城、劉家桂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經濟建設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肖雲嶺、陳鋼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文化建設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陳鋼、黃惠運、歐陽小華
| 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黃惠運
| 井岡學導論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7
|
張泰城
| 井岡山的紅色傳說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余伯流、陳鋼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劉孚威
| 論井岡山精神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