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橋(北侖柴橋蘆江河五馬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古鎮北侖柴橋東南側的蘆江河上有座明代古橋樑———五馬橋(又名驄馬橋、馬家橋、五星橋)。它朝向南北,長34米,寬5米,荷載5噸,原為單跨石樑橋,現為三跨鋼混空心板梁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馬橋
  • 別名:驄馬橋、馬家橋、五星橋
  • 地理位置:北侖柴橋街道
  • 建築年代:明代弘治年間
概況,發展歷史,地圖信息,

概況

在古鎮北侖柴橋東南側的蘆江河上有座明代古橋樑———五馬橋(又名驄馬橋、馬家橋、五星橋)。它朝向南北,長34米,寬5米,荷載5噸,原為單跨石樑橋,現為三跨鋼混空心板梁橋。據傳橋面能五馬並行,故謂五馬橋,柴橋街道五馬村有此橋而名。

發展歷史

五馬橋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一1505)系柴橋街道沃家村始祖,明代江西監察御史沃頖所建。
沃頖隱居蘆江後,帶領里人興修水利,建橋築路,造福於民。由他親自在蘆江河上督造的驄馬橋(五馬橋),就是其中一例。在建築橋樑過程中,他慷慨解囊出資,眾鄉親鼎力相助出工出力,精心施工,在三個月內便告竣工。一次他信步來到橋面,見橋墩兩側均用青白相間的塊石堆砌,在晨曦下蘆江河煙波浩瀚,石橋猶如剽悍的驄馬橫貫兩岸,於是就命名“驄馬橋”。
繼而又想到自己仕途坎坷多次遭人誣陷,難抒抱負,再加這次從湖北荊州辭官還鄉千里跋涉,一時思緒萬千,便信手潑墨書就兩副楹聯鐫刻在橋墩兩側。橋西面“曾經水陸幾千里,特建東南第一橋”;橋東首為:“筆山遙映虹千尺,蘆江長流月半規”。第二聯的“筆山”即柴橋街道正筆山,又稱萬景山,飯甄山,在五馬橋西北向,距離約500米。“月半規”象徵“頖”字。
五馬橋建成後,大大方便了蘆江河兩岸人民的交往。穿山、後所、上周、蘆江等自然村以及大榭島農民來柴橋趕集,從此不用再繞道多走冤枉路。沃家村農民去洋沙溪(沙溪村)大山砍柴伐木,也告別了渡船勞累,當地百姓無不交口稱好。
五馬橋橫貫在蘆江河上,歷經了500多年滄桑,曾在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多次修葺。1948年,柴橋民間建設協會捐資改造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橋。1976年人民政府出資重建三跨鋼筋混凝土橋。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五馬橋(萬景山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