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啤酒謀殺案》一開場,波洛馬上意識到年輕的卡拉·萊馬錢特在打量他,並且很失望。
“你到底覺得我是個江湖騙子,還是你需要的人呢?”他問道。
卡拉很誠實,坦言她並不確定。可是很顯然,有什麼事情正在困擾著她。
為了讓自己不那么尷尬,波洛繼續問她。我是不是太老了,他很想知道。
“是的,的確挺老,”卡拉一點也不懂得在必要的時候講點沒惡意的謊話,免得傷害別人的感情。她坦言,現在急需一位用錢可以買到的最佳偵探。如果是一個不是那么自信的人,可能會因為卡拉的懷疑而生氣。不過這可傷不了波洛。“別人都這么說,”他說,“我就是那個最好的。”
卡拉當然需要最好的偵探,因為這樁案子撲朔迷離。她5歲那年,父親愛密斯·克雷爾就中毒死亡。母親接受審訊被判為有罪,一年後死在監獄裡。卡拉被送往加拿大,和叔嬸住在一起,名字也改了。
但是在卡拉·萊馬錢特,也就是卡洛林·克雷爾的21歲生日那天,突然知道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雖然她現在是女繼承人,是一位畫家的女兒,她的父親卻是被母親毒死的。她母親也叫卡洛林·克雷爾,給她留了一張字條,讓她在21歲生日那天看。這張字條上說母親是無辜的。
卡拉相信了。可是她正要結婚,未婚夫有時候會用一雙有色眼睛看待未婚妻。沒人能說出這種表情是什麼意思,可是,這種態度的含義還是很清楚的——母親是殺害丈夫的兇手,那么卡拉本身也值得懷疑。不知道哪天,未婚夫就會在吵架後不得不喝下點什麼東西。卡拉覺得這種懷疑的眼神威脅著婚姻,她希望有人能證明母親不是真兇。
即使這案子過去這么多年了,也很難證明一個人是無辜的。就連克雷爾夫人自己的朋友也覺得她是有罪的。這案子的檢察官早就去世了,但是如果波洛想要找出不利於克雷爾夫人的證據,根本就不用去向檢察官打聽。克雷爾夫人的辯護律師說她和任何人一樣都可能有罪。律師在法庭上力證她的清白,說明克雷爾先生是自殺身亡。可是克雷爾夫人自己沒有最終挽救自己的生命。
有許多證據都不利於她。她有殺人動機——克雷爾長期不忠誠於她,夫妻倆常常打架。克雷爾竟然把一個女朋友帶到家裡。他的女朋友埃爾莎·格麗爾居然在就餐的時候,當著很多客人,說她“要是住在這所房子裡”,會怎么精心擺放家具。
接著就是一場不出意料的惡戰。克雷爾夫人告訴埃爾莎,“在我把他讓給你之前就會殺了他”。幾個小時以後,愛密斯就死了,死前喝了一瓶妻子給的啤酒。酒瓶上只有他的指紋,顯然她事先把自己的指紋擦掉了。 ‘
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克雷爾夫人。黑爾督察檢查了克雷爾夫人的內衣褲,找到一個香水瓶,曾經裝過毒藥。瓶子上只有她的指紋。她過去的生活情況也對她不利。小時候,由於嫉妒成狂,她把一個沉重的鎮尺砸在還是嬰兒的繼妹身上,繼妹因此被毀容。
克雷爾一直為她十幾歲時犯下的罪行懺悔,受到傷害的妹妹安格拉·瓦倫成為克雷爾家中受到關愛的成員。可是督察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很多東西。
動機和手段都調查清楚了——許多證據表明這是一樁家庭殺人案。
情人埃爾莎·格麗爾不僅想要房子,想安排房中的陳設,她還想要這個男人——如果他還活著的話。如果是她想殺人,對象肯定是這個男人的妻子。
安格拉·瓦倫一直在和她的姐夫打鬧,她承認曾惡作劇地在啤酒中放了些鹽。可她只是個調皮的孩子。
安格拉的家庭教師是個正直的老婦人,她鄙視愛密斯的荒唐放縱。
這杯毒酒下肚時,還有兩個人在埃爾德貝里莊園。米瑞迪斯·布萊克是這個家庭的朋友,他多愁善感,是個貴族,用不著工作,整天沉醉於研究草藥。從童年時起,他就很喜歡克雷爾夫人,總是以朋友的身份安慰受到創傷的寡婦,這也沒什麼可懷疑的。可是如果克雷爾夫人是無辜的,肯定有人向警方提供控告她的材料。米瑞迪斯這么忠誠,不太可能做這種事。
米瑞迪斯的哥哥遊手好閒,不討人喜歡。但是,克雷爾夫人的丈夫行為不軌時,他就去安慰她。他和愛密斯也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
最值得懷疑的就是卡拉死在監獄裡的母親。只有靠波洛來揭開啤酒謀殺案之謎。
作品目錄
中文 | 英文 |
---|
| |
| |
| |
| |
| Councel for the Prosecution |
| |
| |
| The Police Superintendent |
| This Little Pig went to Market... |
| This Little Pig stayed at Home |
| This Little Pig had Roast Beef |
| |
| This Little Pig cried “Wee Wee Wee” |
| |
| Narrative of Philip Blake |
| Narrative of Meredith Blake |
| Narrative of Lady Dittisham |
| Narrative of Cecilia Williams |
| Narrative of Angela Warren |
| |
| |
| Poirot asks Five Questions |
| |
| |
| |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中文 | 英文 | 中文 | 英文 |
---|
| | | Elsa Greer(Lady Dittisha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詳細介紹
埃爾莎
埃爾莎是個熱情似火而又不通世事的小姑娘,迷上了才華橫溢的畫家克雷爾。年輕氣盛的埃爾莎因為感情上的“勝利”和對這個男人的所有權而得意忘形,在克雷爾家處處擺出一副未來女主人的架勢。最後卡羅琳忍不住向丈夫攤牌,而克雷爾坦白交待了自己對埃爾莎只是利用的意思。埃爾莎聽到這些話時終於崩潰了。她全心付出的愛情成了笑話,她心灰意冷,決定殺死自己深愛的男人,而不被他人擁有。埃爾莎冷靜地在克雷爾的飲料中下了毒,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自己的模特角色。
克雷爾
克雷爾是一個把藝術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他對小姑娘的感情其實只是被她的外貌吸引,希望為她創作一幅完美的肖像畫。為了保證埃爾莎留下來直到完成畫像.克雷爾無情地欺騙了女孩的感情,讓她相信自己將會離開妻子卡羅琳和她結婚。服下毒藥後,克雷爾忍受著毒藥帶來的痛苦感覺完成了畫作,最終死在自己的最後一幅作品前。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復仇始終隱含在故事中,埃爾莎以剛毅和果敢著稱,愛到了極點,同時也恨到了極端。這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被一種背叛的興奮所鼓動,走上了一條感情冒險的道路,表現出一種抗拒的姿態,採取了極端的報復。埃爾莎是一個自信驕傲的女人,一旦柯雷爾背叛了他,她的驕傲和自尊就受到挫敗。但是她受不了也不容許有半點失敗,這時的柯雷爾已經與愛情無緣,只是她挽回自信肆意報復的獵物。埃爾莎在仇恨面前近乎瘋狂難以駕馭,心底的防線已徹底的崩潰:得不到就毀滅他!柯雷爾與妻子的對話讓她徹底明白了自己的工具性地位。被欺騙的屈辱情緒迫使她用帶有畫家妻子指紋的杯子,讓他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喝下放有毒芹鹼的啤酒,並看著他在痙攣中痛苦地走向死亡。那一刻她感到從未有過的活力和喜悅——儘管那是自己深愛的人。埃爾莎心中的愛與恨都走向了極端,丈夫施給的屈辱以及情人的負心剝奪了她們愛的權利,此時她們需要的不是公理道義,而是一種自我復仇的權利,於是她們採取了瘋狂的復仇。這不僅體現了愛情的殘酷性,還表現出她們敢於反抗男權社會的叛逆性格,這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抗。
對於埃爾莎而言,付出的是不惜代價的真愛。埃爾莎是畫家柯雷爾作畫時的模特,畫家才華橫溢,為了畫,為了藝術,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年輕單純的埃爾莎瘋狂地愛上了這個已婚的中年畫家。出於一種純潔的感情衝動,視他為長相廝守的對象。同樣,遭遇愛情時,天之驕女也心甘情願地卑微:“我會把我所有的財富放在你腳邊去追隨你,直到天涯海角啊,我的主人。”她已把自己弱化為愛情的女奴。為愛情,她不在乎別人的感覺,即使知道自己愛的是有婦之夫,但在她看來,就算結了婚也無妨。人只有一輩子可活,要是他跟妻子在一起不快樂,那又為什麼不可以呢?這裡她衝破世俗的約束,所有的道德準則和倫理準則以及情感的天平都嚴重地傾斜了,任何價值觀在愛情面前都無足輕重。
活下來的埃爾莎最終沉浸在痛苦之中,她坦言:“我是在殺死我自己——而不是他。死的是我。”正如波洛指出的那樣,埃爾莎只懂得愛和恨,而不理解真正的成人感情——惋惜、同情和理解。她最終因為自己對愛情的執著和任性而終生在痛苦中,而克雷爾也因為自己對感情的不尊重、對一個年輕心靈的玩弄而早早結束了生命。克里斯蒂用一段記憶中的陳年往事提醒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們: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有卡羅琳那樣包容、成熟、健康和寬廣的情懷,而不應該是克雷爾那樣的自私隨性或者埃爾莎似的狂熱占有欲。
藝術特色
在《啤酒謀殺案》中,波洛通過各種材料推理出了一個被錯判的案件的真相。這個案子與其他“安樂椅斷案”不同的地方至少有兩處:首先,它是一樁十六年前發生的謀殺案,而關於它的記憶即使在當事人那裡可能也會模糊或者有所偏差。其次,波洛要分析的並不是一個人的陳述.而是至少十個人的觀點:跟案件相關的四位律師、辦案的警官以及案件發生時在現場的五位當事人。波洛最終的推理取決於這五位當事人的書面回憶,而最大的難度在於“他們講的是五個不同的案件”。波洛正是通過五個人的陳述中不同的側重點最終從心理的角度鎖定了真正的兇手,理清了事情發生的經過。
克里斯蒂將這件案子設計成如此複雜的一次“安樂椅斷案”,是有著很大野心的。她不僅在這部長篇小說中融入了“安樂椅斷案”之外的兩種其他結構——“羅生門”式的多視角敘述和原書名“五隻小豬”表現的童謠象徵意義——而且通過一樁謀殺案題材的故事探討了記憶對生活的影響這一深層次話題。
案件中五位當事人的陳述,都是圍繞著被錯判成兇手的卡羅琳·克雷爾展開的。眾人在回憶中表達了自己和這位已逝的女性的情感聯繫和她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五隻小豬”的回憶展現了卡羅琳性格的多面性,並因此強化了這一感人形象。同時。這五個當事人也像童謠里所表現的那樣,在卡羅琳及十六年前的慘劇的影響下沿著不同的人生軌跡記敘著生活。
出版信息
首版時間 | 中文譯本 |
---|
美國報刊:Collier's Weekly,1941年9~11月連載,題為《Murder in Retrospect》 | 《啤酒謀殺案》(單行本) 華文出版社1993.08張艾茜譯 |
美國:Dodd Mead,1942.05,題為《Murder in Retrospect》 | 《啤酒謀殺案》(合訂本增補本4) 華文出版社 1995.12 張艾茜 譯 |
英國:Collins,1942.11/1943.01 | |
| |
| |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英國推理小說作家。她的著作英文版銷售量逾10億冊,而且還被譯成百餘種文字,銷售量亦逾10億冊。她一生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版的小說。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戰時她擔任志願救護隊員。在這部小說中她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格,成為繼福爾摩斯之後偵探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的偵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又譯作《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1952年她的劇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後連續上演,時間之長久,創下了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