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典源
《後漢書》卷三十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子)張楷〉
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為三里霧,自以不如楷,從學之,楷避不肯見。桓帝即位,優遂行霧作賊,事覺被考,引楷言從學術,楷坐系廷尉詔獄,積二年,恆諷誦經籍,作《尚書注》。後以事無驗,見原還家。建和三年,下詔安車備禮聘之,辭以篤疾不行。年七十,終於家。子陵。可參考《中華道教大辭典》(1995)686頁。
典源譯文
張楷,字公超,是東漢人,對道學很有研究,門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訪他的人車馬盈門,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開辦旅舍飯館賺錢,張楷只好搬家。張楷很窮,以擺攤賣藥維持生計。永和年間,被推薦出任長陵(今鹹陽市東)縣令,張楷不就,搬到華山峪隱居,一時到華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華山峪成了集市,人們索性把華山峪叫成公超谷。張楷能在五里範圍內瀰漫雲霧,人們把學道叫“學霧”。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脫了。張楷活了70歲。
釋義
傳說張楷有道術,能製造出五里範圍的雲霧。後遂用“五里霧、張楷霧、張公霧、公超霧”等形容煙霧迷漫的仙境或泛指霧;用“霧術”借指道術;用“學霧”借稱學道。
運用示例
【五里霧】李商隱《鏡檻》詩:“五里無因霧,三秋只見河。”孔德紹《行經太華》詩:“山昏五里霧,日落二華陰。”錢惟演《致齋太一宮》詩:“樓迷五里霧,壇燭九枝燈。”
【張楷霧】文同《華山》詩:“岩頭漠漠衛卿雲,谷口紛紛張楷霧。”
【張公霧】唐無名氏《對蜀父老問》:“門有張公之霧,突無墨子之煙。”
【公超霧】黃庭堅《和范信中寓居崇寧遇雨》:“它時無屋可藏身,且作五里公超霧。”
【霧術】王勃《八仙徑》詩:“援蘿窺霧術,攀林俯雲煙。”
【學霧】楊億《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詩:“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五里霧中】
鄒韜奮《抗戰以來》六:“究竟怎樣,實使人如陷入
五里霧中,無數青年及熱心國事的人們便在這五里霧中遭到源源而來的
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