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五里鎮位於
安康市中西部,北依牛山,南傍鳳凰山,月河縱貫西東,地貌呈兩山夾一川之勢。山清水秀風光優美。早在五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遍布五里地區的
新石器時代遺址,燦如星河。 春秋戰國,這裡是秦楚征戰的要地。
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3年),轄境(今神仙街)始建秦郊鎮,翌年於劉家營西城縣;漢初境內曾置
越州、
蕭山縣;宋王彥於此設伏大敗金兵,鎮內多處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印證五里鎮自古就是陝南重鎮。
五里全鎮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人口75265人(2017),轄3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境內南北相距30公里,東西相距10公里,鎮政府所在地至安康城區僅13公里,鎮內交通方便,陽安電氣化鐵路與316國道縱貫其境,鄉村道路成網,安康地區唯一的飛機場坐落鎮之東部。鎮內川道、淺山丘陵兼有,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為主,興桑養蠶歷史悠久,已成為安康市蠶桑基地。新建多倍體陝桑305、406、8837優質桑苗繁育基地多處,年養蠶能力達10000張,鮮繭產量突破70萬斤,大棚西瓜、魔芋等新興產業,已成為本鎮支柱產業,
經濟發展
為全鎮產業結構調整增添新的活力。鎮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沙金儲量,品位聞名國內外,分布在四合的石英礦藏量30萬噸,石灰石5000萬噸,五氧化二礬15萬噸,經省商檢局檢測,品位之高,居安康之首,為西北罕見。鎮內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以建材、化工、塑膠製品、編織、食品深加工為龍頭項目,產銷兩旺。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12390萬元,農業總產值4640萬元,鄉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955萬元,利潤總額1058萬元,利稅32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50萬元,年增長速度為8%,人均純收入達1870元,民眾生活急劇向小康邁進。2004年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共引資3000萬元,引進企業5家,其中出品創外匯的秦東蘑芋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康長壽醫藥飲片有限公司,具屬安康首家,年可創稅900萬元,同時帶動地方蘑芋和藥材產業的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名優特產
五里稠酒
正宗的五里稠酒是西路壩---五里、恆口當地農民家釀的準備過年喝的米酒。其做法講究。具體的製作過程應該說有四大步驟:首先是準備舉曲藥,這是做好稠酒的第一步。每年的端午節早晨,人們都要去野外拔艾蒿、魚腥草、白茅尖、還有火撩子、紫蘇葉等當地出的野草,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地道的中草藥。把這些草藥拿回家,曬乾,切碎,備用。第二步是踩曲(制大曲)。入伏後把備好的曲藥,熬成曲水。用上好的麥麩(既不要太多的面,也不能沒有面質)和曲水攪拌在一起,再放在專門的曲模里用腳踩實。然後把制好的曲胚擺在一起,用一些厚布包裹嚴實,等其發汗。三五天后就會聞到一陣陣酒香,這說明曲胚發酵已經完成。要及時的把它們懸掛在乾燥陰涼處,等其自然風乾。假若這個時間麥胚發霉變質,那么以後的稠酒味道就不醇正,甚至有苦味。第三步就是製造釀酒。九月九日釀好酒,每年九月九前後,五里很多家庭開始做酒。把糯米蒸熟,涼涼,再拌上酒麴,包好,等待製成甜酒胚。第四步,裝缸。甜酒釀製成以後,接著就是把甜酒再裝進大缸里,作再次的發酵。先把以前做好的大曲剁細,曲和糯米的比例是1:10,就是一斤大曲十斤米。用細紗布包好放在缸底。再把甜酒胚倒進去,然後加水,最好是從井裡剛擔回來的泉水,水和糯米的比例是1:1,就是一斤米加進去一斤水。以後每天攪一至兩次,等浮起來的甜酒慢慢的開始沉下去,就不要再攪動了。蓋好,等待你家的稠酒成熟吧。
毛灣村長坑泥鰍
毛灣村長坑泥鰍位於四合國中向南50米,早在清朝就已經建成,當時規模很小,產量很低,1998年西部大開發,政府撥款100萬重建,《長坑泥鰍製品有限公司》如今已是一個占地兩百畝,年產量80萬公斤,遠銷國內外,年銷量已突破2000萬元。
毛灣粉條
毛灣粉條是以薯類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乾燥澱粉製品,粉條潔白純淨,晶瑩透明,柔軟滋潤,鮮香可口,屬於低脂肪、低糖食品,有去油膩、潤腸通便等利於人體健康作用。絕不含化工原料(有些不法商販利用雕白塊,一種增白劑,可致癌做表面處理)。其中粉條按形狀又可分成圓粉條和寬粉條兩種。具有韌性和彈性好,粗細均勻(寬粉條厚薄均勻),無並條,無碎條,手感柔韌,有彈性,無雜質。氣味和滋味均正常,無任何異味。
京欣大西瓜
五里的京欣大西瓜不僅皮薄肉厚,比一般西瓜甜4~6倍,酥脆爽口,含在嘴裡就化,分白瓤西瓜、黃瓤西瓜、橙瓤西瓜、橘紅瓤西瓜。含糖量高,甜,口感好,因此深受人們喜愛。2005年經國家認證,被確定為無公害產品。
無公害蔬菜
蔬菜是人們生活中每日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生產周期短、投資建效快、商品率高、比較效益明顯,成為我鎮農村經濟成長、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之一。在區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的指導下和年初兩乾會的安排,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將蔬菜產業做大作強,成為五里鎮農民促農增收的主導產業。尤其是在無公害蔬菜方面,2003年經省農業廳和有關權威專家現場檢測空氣,土壤、水分檢驗我鎮被確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5年我鎮周營、江店、李家壩的無公害西瓜也已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蔬菜產品認證工作。無公害蔬菜生產時,必須根據土壤的肥力標準和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肥量,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做到了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合理配比使用,產出的才是真正的無害蔬菜。而五里鎮無論從自然條件上講也好或者是生產基礎上都有利於發展生產無公害蔬菜。因此五里鎮以後逐年爭取對一到兩個產品進行無公害認證。
礦產資源
五里轄境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探明礦種21個。主要礦種有鐵、銅、釩、砂金、鈾、磷、石炭、矽石、石灰岩等
大灣釩礦
位於鎮南部山區歡喜嶺經磨溝、王家溝至石廟鄉大灣。礦區位於鳳凰山腹背斜向東南傾伏端的北、東側,出露地層為震旦——奧陶系第二岩性段。含礦岩石主要為條紋狀炭質絹雲母石英片岩和條紋狀矽化矽質板岩。梯子溝——鯉魚山——蓼葉溝以釩為主的金屬遠景區,已查明該地段有3個釩礦體。一般含V2O2為0.90%,最高1.85%,平均品位0.80%,釩鉬產於IC礦體中,V2O3為0.55~1.086%,鉬0.060~0.076%。伴隨生元素有鈾、銅、鎳、鉛、鋅、磷、銀、砷等。
銅礦
地址屬次火山熱液脈型銅礦化點,轄境北部山區馬坡(富強鄉)、余家寨、青木溝三點位銅礦化點。
砂金礦
沿越河流域(含支流)分布的第三和第四系地層中,不同程度含有砂金(註:《
唐書·地理志》曰:金州漢陰郡,漢陰月川水有金。《續陝西通志》云:月河堡俱產砂金。)。已查明的砂金礦呈斷續條帶狀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富集於盆地的低凹處和沿河谷的寬闊地段。經勘查,轄境越河段位一中型礦床。砂金礦床中1號礦體,東起長槍嶺、西止鐵嶺關,轄境內長約8公里,平均寬度593米,平均厚度4.42米,平均品位0.2424克/立方米,平均剝采比0.71。儲量B+C+D級約為14966公斤。該礦體屬於規模大,品位和厚度穩定,礦體產狀平緩,礦石類型簡單,含礦均勻、易開採的礦床。
鈾礦
鎮南山王家溝與青峰鄉張家溝地帶,出露地層為志留系下統下岩性段。岩性為炭質石英岩,黑雲母白雲母石英片岩和絹雲母石英片岩。礦體產於炭質石英岩的構造破碎帶和節理密集地段或凝灰岩的夾層中,鈾礦石均為氧化礦石。次生鈾礦物和褐鐵礦等,多依附於灰質石英岩的節層理裂隙面上,呈粉末散染狀、皮殼狀、被膜狀等集合體,充填於片理裂隙內。礦床成因為沉澱變質型。
石炭
根據石炭形成時期,大地的構造特徵和古地理環境分析,本地石炭成煤時期多在志留系煤層產於炭質板岩、千枚岩、絹雲母石英片岩中,礦體不夠穩定,厚度變化大,多呈雞窩狀和透鏡狀,有的呈層狀分布,發熱量在2000~3500卡/克之間。主要產地在鎮北余家河,儲量在3.3萬噸以上。
磷礦
鎮北部淺山地帶,境內沉積型磷礦為膠磷礦,礦體主要賦存於志留系底部含磷層,由薄層灰岩(局部含炭質或泥沙質)夾透鏡狀白雲岩組成,其下伏有炭質絹雲母千枚岩夾薄灰岩透鏡體(含釩、鈾、鉬),上伏為矽質岩,局部具磷化礦。礦化主要集中在含礦層上部,呈稀疏的鈣質磷塊岩條帶及條紋產於岩層中,條帶一般寬1~2厘米,長1~2米,大者寬6~12厘米,長3~5米。鈣質磷塊岩主要由膠磷礦45~50%、碳酸鹽35~40%和少量的泥沙組成。礦石中P2O5含量一般大於15%,高者30%。
矽石(脈石英,石英砂)
鎮境內脈石英規模不大,但質量較佳;石英砂主要分布越河過境地帶,儲量多、易采、易選,可作為陶瓷及玻璃原料,以及其它工業用途。石英砂礦主要分布於轄區越河及其支流的河床兩側。
石灰岩
轄境南山四合片及王家溝與相鄰之青峰張家溝一帶分布大量石灰岩礦。石灰岩是生產水泥和石灰的主要原料,其產出層位主要有中泥盆統載成溝組,次為在上震帶——奧陶系和志留系地層中,屬於海相沉積類型。
水利資源
五里鎮地處越河下游,河流過境最大的有月河--月河系漢江二級支流,自西向東流經本鎮,過境長度15公里,過境面積71.1平方公里,沿途兩岸分別由八條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匯入,呈“非”字形網狀水系。南岸支流源出鳳凰山,流程短,水量小,水勢湍急,北岸最大的支流是傅家河,流程68.3公里,源出王莽山之爛泥湖。這些河流為五里鎮月河沿岸帶來了巨大的灌溉效益。
正因為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先天資源,所以五里鎮的水利建設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柳家河一帶的先民已經開始蓄水灌溉,種植水稻,利用水資源進行農耕。到現在經由歷朝歷代的發展擴大水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建國後修建的恆惠渠等和在先人修建的基礎下擴大或後來獨立興修的李家溝水庫、建設水庫、龍灘水庫、放牛場水庫、塘溝水庫等現在成為了五里鎮灌溉的重要水源。鎮內有些地方由於小河落差大,修建了水塘把水存積於其中,或將附近山坡流淌的天然雨水收集存儲,待缺水、乾旱使灌溉農田。這種俗稱堰塘的水塘現在鎮境共有144口可灌溉面積2440畝,有效地保障了鎮境人民耕作時的用水需要。
主導產業
蠶桑產業
本鎮興桑養蠶歷史悠久,建國前後,蠶桑業生產有較快發展,六十年代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類產業。但由於人為的因素及自然災害、市場價格等方面的影響,蠶桑業經歷了升升降降,徘徊不定的發展過程。1978年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變化,蠶桑專業戶、重點戶家庭經營形式出現。1982年2月,安康縣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建立專業戶和重點戶的試行辦法》的通知,對專業戶、重點戶的性質、計畫、義務、技術指導及經濟合作等做出明確規定,促進本鎮蠶桑生產逐步走向專業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3年,本鎮專業戶達103戶,重點戶209戶。1992年建成月河萬畝桑。1995年全鎮養蠶1495張,產繭超百萬斤。2000年養蠶7500張,產繭61萬斤,桑園保存面積8000餘畝。2005年,市區已先後在我鎮劉營村召開了蠶桑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套用生產現場會,對其他各村起到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年底全鎮的桑園總面積可突破6800畝,年養蠶能力可達6500張。將繼續加快低產桑園改造和新建桑園步伐,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畝桑產葉量和張產繭量,重點在劉營、梅花石、余河洞、龍潭、金雞山、長河、周營7個村發展。到今年年底力爭桑園面積達6800畝,發種5800張,2008年桑園面積達7900畝,發種7800張,2010年桑園面積達8500畝,發種10000張。
畜牧產業
五里鎮內有川有山,氣候濕潤,飼草豐富,農副產品種類多,具有發展畜牧業良好的自然條件,且本地農民素有飼養畜禽的良好傳統。歷史上一年一度的龍頭物資交易會,畜禽交易自古就十分興旺。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及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帶領下,五里鎮畜牧業生產更是得到了大力的發展:
一、發展形勢:本鎮畜牧產業以服務隊為載體,按照重點幫扶、專職養殖方式,樹立典型,拓展界面。會鎮12名養殖專乾已全部回家興辦養殖,已確立了領導包抓示範點,尤其四嶺村劉全先創辦的“春億養豬廠”占地總面積1.5畝,年出欄肉豬600餘頭,是我鎮養殖業的領頭人;李灣村外來戶岳乾庭在包抓領導的支持下,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共投資12萬元,新建圈舍1300平方米,共養豬118頭,已成為全鎮規範化科學化養豬的樣板。今年全鎮養殖示範村有5個,養殖大戶79戶,預計生豬存欄16400頭、出欄15500頭,羊存欄1200隻,牛存欄2180頭,雞存欄72000隻,畜牧養殖已步入快車道。
二、發展目標:畜牧業本著穩豬、增牛、增羊、增家畜的原則,形成六個大型養殖企業和至少3個畜禽養殖村,其具體目標是:生豬養殖鞏固在13300頭,豬肉產量穩定在1156噸。以秦川牛為主的養殖業增長50%達到年出欄490頭,以布爾山羊為主的養養業增長40%,達到年出欄800隻,家禽養殖增長20%,達到年出欄5.4萬隻。
三、發展規劃:畜牧將繼續加大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力度,圍繞良種雞、良種豬和良種羊,重點在柿樹碥、李灣、李家溝3個村發展。到2008年年底力爭培養示範村2個,專業戶50戶,家禽出欄75000隻、存欄76000隻,豬存欄16800頭、出欄18200頭,羊存欄390隻、出欄320隻,牛存欄1985頭、出欄497頭;2008年家禽存欄102477隻、出欄9919隻,豬存欄20928頭、出欄24070頭,羊存欄7500隻、出欄415隻,牛存欄1985隻、出欄497隻;2010年家禽存欄135526隻、出欄131831,豬存欄24597頭、出欄31832頭,羊存欄827隻、出欄458隻,牛存欄2188頭、出欄486頭。
林業資源
明代以前,五里鎮遍布茂密森林。明初,墾殖業大興,月河川道森林逐步減少。清以後,移民猛增,墾殖愈烈,丘陵、淺山的原始森林大片被毀到民國時期大量砍伐林木成風,對森林只毀不興,致使淺山林地破敗不堪。建國以後,政府重視森林覆蓋率的提高,轄區累計造林20300畝。先後建成15個村有林場,一個鄉級林場。1992年國家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轄區造林6658畝,通過省級驗收。
林業用地
2000年全鎮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7000畝,占耕地面積的46%,其中有林地20300畝,苗圃100畝,疏林地1600畝,灌木林地1400畝,未成林造林地1800畝,宜林荒山1800畝,在有林地中,用材林5800畝,薪炭林6050畝,防護林2800畝,經濟林5650畝。
林業蓄積
五里鎮林才蓄積量為35000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30000立方米,薪炭林蓄積量3400立方米,防護林蓄積量1600立方米。
樹種資源
本鎮常見樹種有24科44種。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畝、華山松、香椿、臭椿、樺樹、白薯、白臘、桂花、桂花栗、山楊、千金、榆樹、漆樹、茶樹、油桐、核桃、油茶、
烏桕、油橄欖、柑、桔、柿、板栗、梨、桃、棗、蘋果、葡萄、桑、
杜仲、櫻桃、枇杷、李、木瓜、槐、刺槐、白楊、
泡桐、花椒、杏、柳樹、米辣、棕樹等。
桑樹資源
本鎮興桑養蠶歷史悠久。遠在西漢時期先民們就十分注重興桑養蠶。鎮境有蠶桑用林過萬畝,年產優質蠶繭超過百萬斤。
土地資源
建國後,五里區全境土地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1996年,新五里鎮建成後全鎮總面積69.2平方公里,境內川道,丘陵、淺山兼有,土壤肥沃,資源豐富。現有耕地總面積3589.29公頃,占總面積51.9%。林地1047.77公頃,占總面積15.1%,牧草地55.86公頃,占總面積1%集鎮村及機關單位用地455.71公頃,占總面積6.7%,交通用地141.02公頃,占總面積2%,水域占地377.99公頃,占總面積5.5%,淺山丘陵河灘未利用土地1012.96公頃,占總面積14.3%。全鎮耕地評定出六等十一級,其中良田好地一等二級至四等八級,占耕地面積52.87%,好田好地多,質量高的主要分布在漢白公路以南月河川道各村,低劣耕地多為南部丘陵淺山區。
1998年3月,五里鎮政府組織城建、農技、林特、企業、學校、土管等部門,設計編制全鎮土地利用總規劃。結合本鎮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確定全鎮土地利用規劃目標,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制定全鎮各項用地指標,確定土地整合、復墾、開發、保護分階段任務,擬定實施規劃措施。針對五里鎮在土地利用上,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宜農開墾的荒地數量少,土地利用率低,小城鎮建設緩慢的實際,確定土地利用規劃總目標是:1996年至2000年,耕地3554.63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業一級保護面積2541.10公頃;園地282.27公頃;林地1047.82公頃;居民點357.89公頃;建制鎮48.49公頃;企業用地35.67公頃;交通用地70.44公頃;土地整理12.33公頃;土地開發50公頃。
旅遊資源
鯉魚山風景區
鯉魚山位於五里鎮東南越河南岸,為鳳凰山東部一高峰,高785米,北麓無其它山巒延伸,更顯挺拔俊秀。越河自西而東,從山腳下流過,碧水青山,又添了幾分靈氣。山上有道教玄天宮,約建於宋代,興安州志載:系由李復園道長創始,流傳至今已有數十代。山門內大樹及一水泉,終年不涸。又由於此山遠看像一面旗幟,故同天柱山、擂鼓台共稱為“鐘鼓旗山”。
龍頭寺廟風景區
龍頭廟位於神仙街東端,坐東面西,系一道教廟宇,始建於魏晉時代,廟後中河自北向南流過,注入越河,廟後有一石質的龍頭自牆基伸出,故名龍頭廟。廟前為神仙街街道起端,兩側住居民,街道乃磚砌成,五葉相拼,呈丁字形側置排放。磚鋪路面寬2.5米,傳為魯班所建,更增添了神秘色彩。街面附近到處散見秦漢魏晉時代殘磚斷瓦,而且墓葬密集。該廟歷經滄桑,原分上下殿、側廡及廂房等,上殿供奉神像已毀無跡,下殿及其餘房舍被區公所、衛生院先後改建多次,面貌全非。宋時,王彥於秦郊鎮設伏,襲擊金將李忠,宋將楊大勛犧牲於附近之赤崩灣。抗日戰爭時期於廟後河東建飛機場,日軍飛機曾多次襲擊機場和附近居民,但廟宇尚保存完好。農曆二月十九是廟會日,會期七天。關中、湖北、河南、四川等外地客商每年定期來此趕會,參加貿易,進行物資交流,當地農民也會拿出農產品和農具在此銷售。附近各村落百姓結隊進香,並演出高蹺、芯子,以資助興。近兩年來,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龍頭物資交流會規模越來越大,進而聲名大噪,前來進香遊玩者絡繹不絕。
小石碇兒風景區
小石碇兒風景區位於馬河上游,西康高速經過馬河口,是越河三級只流,向內步行5公里,便見洞內石鐘乳,石筍目不暇接。雲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個大廳。第一大廳高五十多米,寬三十米、廳內景物有臥虎岩,最有名的就是一個遠古時期留下來的鱉蓋化石,直徑達5米,形成一個天然的傘狀屏障,1992年科學家在鱉蓋下發現了赤腳野人蹤跡,當時轟動揚國內外。“天梯,經自然形成,共180台階梯,前呼後擁,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儼然是一座莊嚴肅穆的道場,讓人不可思議。
轄1個居委會、67個村委會:五里居委會、五里村、五位村、
周營村、四樹村、
四嶺頭村、龍頭村、民力村、民興村、
西橋村、
營盤村、
江店村、
張營村、
丁家營村、
長河村、
龍潭村、梅花石村、余家山村、
金雞山村、
長興村、
朝陽村、永紅村、水泥灣村、愛國村、朱家灣村、郝家 壩村、磨溝村、
李家灣村、
毛灣村、
劉家營村、
李家溝村、白馬石村、
齊心村、歡喜嶺村、雙坪村、柿樹村、王坎村、
鯉魚山村、余河洞村;劉埡村、冉碥村、北廟村、石門村、馮埡村、四坊堰村、青木溝村、何碥村、王山村;八里村、洪家溝村、團結村、洪台村、郭家灣村、黨營村、三元宮村、鄭家營村、陳家營村、龍骨村、馮家河村、牛岔灣村、橋溝村、七里村、藥樹埡村、大王廟村、烏灘河村、牛山村、張光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