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的表法
五逆除了其字面表達之含義外,各自有其表法義。
父、母的表法義
父表法愛喜與貪等念;母表法無明。此二者均是佛接引眾生由五濁惡世命終生至塔廟之內的方便。因凡夫初時無菩提心,唯有用方便才能攝受接引。由於無明一般的同修還感知不到,所以如何是以無明為方便度化眾生不宜解釋。愛喜與貪則很好解釋,聲聞眾最開始受生為佛弟子多是因為愛喜修佛可以得福報離惡道,雖然愛喜是妄心煩惱,但能以此一煩惱伏住其他那些令人墮惡道的煩惱,故佛以此方便攝客群生。對相好莊嚴的貪愛也是一樣,都是對初學佛人來說起很好的積極作用的煩惱。那么什麼是殺呢,將這些正向的愛喜貪回向了惡向煩惱就是殺。所謂惡向煩惱就是令人墮惡道的煩惱。還有一種方便的說法也稱為殺實際是度化,就是發了菩提心後,不再需要父母的扶助養育,此時唯依菩提心,愛喜與無明皆悉度化,方便而說為殺。
如《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耶?”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斷無明故名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彼以永斷名為害父。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亦壞諸行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名殺羅漢,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畢竟無餘。”
在《大乘入楞伽經》中父母的表法是反過來的,母表法愛喜等念,父表法無明。而且此經中五逆是為防止讀《大乘入楞伽經》者入五種空相以有為心意識斷愛喜無明善根諸法、自相共相斷諸行講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五逆。未修觀一切法性相空寂者不必讀。
阿羅漢的表法
阿羅漢表法善根(得三解脫離諸不善業故),因慈悲不足斷學般若或以妄心分別菩提煩惱無二之意自壞善根名殺阿羅漢。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複次大梵。有五無間大罪惡業。何等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
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聲聞僧。五者噁心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的表法
字面義,以愚痴增上慢心與眾僧諍斗高下。
表法義,分別諸佛法並與人說此法殊勝、此法不如彼法殊勝障礙其修行。比如分別往生淨土是鈍根法求見性者不宜修,比如分別摩訶般若為利根法求往生者不宜修。
大乘經中對和合僧的解釋:
《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佛言,有三種法相續,除障相應生名三三昧耶。云何彼法相續生。所謂初心不觀自性;從此發慧,如實智生,離無盡分別網,是名第二心菩提無分別正等覺句;彼如實見已,觀察無盡眾生界,悲自在轉,無緣觀,菩提心生,所謂離一切戲論安置眾生,皆令住於無相菩提,是名三三昧耶句。 複次秘密主,有三三昧耶; 最初正覺心,第二名為法; 彼心相續生,所謂和合僧; 此三三昧耶,諸佛導師說;”
以菩提心攝一切法,於一切法離妄自在,是名和合僧。當然這是如來境界,不是我們當下可受持的。但不解佛威神無量,於佛大乘行法起分別我們當下即可斷。以妄心分別即為見解,《
圓覺經》言:“一切菩薩,見解為礙。”故欲學大乘法,當斷解礙。正如經中所言,初心不觀自性,初學佛時,菩提心尚未現前,此時不依己心唯依佛智,是為不觀自性。
《
大方等大集經》中舍利弗向寶女請教四無礙智時,寶女也間接解釋了和合僧的表法義。
“時舍利弗語寶女言。仁者今當廣分別說四無礙智。於一切法悉成其事。大德。菩提心者名無礙句。何以故。菩提心中攝諸義故。是名義無礙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辭無礙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智。義不可說名義無礙。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名法無礙。無言說業名辭無礙。於六入界無有障礙名樂說無礙。了達於義名義無礙。樂於寂靜名法無礙。字不合法法不合義名辭無礙。說即是聲名樂說無礙。如來正覺即菩提義名義無礙。菩提義者能生於法名法無礙。法可作句名辭無礙。說已得義名樂說無礙。法義者名義無礙。解脫者名法無礙。演說法相非有法性名辭無礙。分別法界及非法界名樂說無礙。僧即無為名義無礙。諸僧一味名法無礙。和合僧故名辭無礙。說僧功德名樂說無礙。大德。是四無礙遍一切法。”這裡僧表法聲聞行法。諸僧一味者,於諸行法不起有所為意。和合僧者,於諸行法起正見不起分別。
經中列舉了六組四無礙,第一組一菩提心無礙(如來地),第二組無生無滅無礙(菩薩地),第三組心無雜染無礙(緣覺地),第四組無漏正覺無礙(阿羅漢地),第五組離欲解脫無礙(阿那含地),第六組行無漏法無礙(斯陀含地)。義無礙者,具正智;法無礙者,具正行;辭無礙者,具正業;樂說無礙者,具正果。由正智生正行,由正行得正業正果。
出佛身血的表法
以噁心傷於己心之佛。於佛不恭敬不信乃至謗佛,或以貪著五欲之發心求於佛,或為名聞利養行法布施皆為
出佛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