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逆為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提示預後不良的症狀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逆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①指疾病過程中的五組逆證。
②指癰疽外證誤治後出現的五組逆證。

解讀

1、內證之五逆。《靈樞·玉版》:“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五逆也。”又:“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靈樞·五禁》:“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 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杯,血杯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2、《靈樞·玉版》:“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音義同“納”)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證見五逆,顯示病情危重。

中醫套用

《內經》中出現五逆的篇章,無論言內科病症,還是外科癰疽,都是指病證的順逆,順者病情可以好轉,逆者預後不良,甚至死亡。五逆是對病情逆證的總結,病機主要有邪盛正虛、髒氣被克、氣血耗竭、經脈氣絕、針刺傷髒等。
癰疽病的逆證是:已經形成膿液的人,白眼青,黑眼小,是逆證之一;服藥後嘔吐的,是逆證之二;腹痛而口渴厲害的,是逆證之三;肩項、肩背活動不靈便的,是逆證之四;聲音嘶啞,面無血色的,是逆證之五。
內科病的逆證為:腹脹滿,身發熱,脈大,是逆證之一;腹滿而腸鳴,四肢逆冷,腹瀉,脈大,是逆證之二;衄血不止,脈大,是逆證之三;咳嗽並且尿血,形體消瘦肌肉如脫,脈小而搏動有力,是逆證之四;咳嗽,形體羸弱,身發熱,脈小而搏動快的,是逆證之五。像這樣的情況,不超過15天就會死之。還有腹大而脹滿,四肢末端逆冷,形肉已脫,泄瀉嚴重的,是逆證之一:腹脹滿,大便下血,脈大,有時歇止的,是逆證之二;咳嗽,小便溺血,肌肉已脫,脈搏無和緩之象,是逆證之三;嘔血,胸部脹滿走及背部,脈小而疾數,是逆證之四;咳嗽、嘔吐、腹脹、泄瀉時完谷不化,脈不至,是逆證之五。像上述5種情況,不過1天就會死亡。醫生不能審察上述情況而妄行針刺,就稱為逆治。
五逆是古代醫家對病人死亡時間的預測在症狀上的判斷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