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舉村

五舉村

五舉村是重慶江津幾江街道辦事處唯一的農村村,是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舊居所在地,離江津主城區15公里。五舉村東鄰先鋒鎮的秀莊村和鼎山街道的艾坪社區,南鄰先鋒鎮的麻柳村,西鄰龍華鎮的龍鶴村,北鄰長江。全村幅員面積1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293人,總戶數3856戶,19個經濟合作社。耕地面積5630畝,田3378畝,土225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幾江街道
  • 人口:10293
基本村情,地理位置,轄區面積,交通狀況,經濟狀況,文化傳說,

基本村情

五舉村是幾江街道辦事處唯一的農村村,是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舊居所在地,離江津主城區15公里。

地理位置

五舉村東鄰先鋒鎮的秀莊村和鼎山街道的艾坪社區,南鄰先鋒鎮的麻柳村,西鄰龍華鎮的龍鶴村,北鄰長江。

轄區面積

全村幅員面積1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293人,總戶數3856戶,19個經濟合作社。耕地面積5630畝,田3378畝,土2252畝。

交通狀況

五龍公路貫穿五舉,村社機耕道26條,約55公里,已硬化5條。

經濟狀況

全村的產業定位是以“無公害蔬菜基地”為核心,以“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為載體,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帶動,建設發展新型農業。共有企業32個,其中被重慶市命名為龍頭企業的1個。五舉村現有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培育種植大戶42戶,帶動農戶580戶,人均純收入6600元。在村兩委會班子的正確領導下,五舉村正按照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闊步前進。

文化傳說

江津,萬里長江一要津,自建城以來便是一個人文蔚然之地。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江津這方寶地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深度挖掘城市文脈,增強百姓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即日起,本報開設《人文江津》欄目,通過展示史料、探尋遺存和講述傳說,反映江津人文的歷史變遷,梳理城市形成的發展脈絡,重拾百姓心中的記憶往事,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助推江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今天給大家講述五舉村。
江津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名叫五舉沱。依偎長江而局,景色宜人。全村有許江王楊李孫刁黃等姓氏,他們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攜手共同守護建設著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地方。解放前後曾設定過五舉沱鄉,時代變遷,如今為幾江街道五舉村。說起五舉沱的來歷,有一個傳奇而又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這裡被人稱為石夾沱,指的是江中亂石很多。其實,這裡是一方寶地,鶴山坪余脈如一枝巨筆,筆尖直插沱內,沱底猶如一方巨硯。西側是“燕飛不進”的鳳凰岩和“聚寶盆”。雖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當時卻只有一兩戶人家。
明末清初 ,有戶叫楊雙寶的人家, 楊雙寶30歲時娶先峰場周氏,後育有5個孩子。由於上有老,下有小,他白天開荒,夜間紡織;晴天種植,雨天捕魚……日子也算過得有滋有味。但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父親在79歲這年溘然長逝。
楊雙寶父親靈柩出門,剛到馬驄嘴半坡,突然一陣電閃雷鳴,接著就是一陣狂風暴雨。突然,一高坡土坎垮塌下來,抬靈柩的人暈倒在地……半個時辰後,風停雨住,發現身旁的靈柩已被暴雨衝下的泥沙壘成一座小墳。驚魂未定的楊雙寶跪哭在地道:“父親!兒子不孝,既然天意如此,你就在此入土為安吧”。
據說事發後第三天,有一個外號李半仙的“陰陽先生”正好路經此地,看見新墳感嘆道:“此為硯穴,硯中墨汁為水所研,筆尖為松毛所綴。喪家必出文宿星也……” 由於楊雙寶勤於種植和漁業,家境慢慢好起來,還在渡口處開起了麼家店子。而楊雙寶的5個孩子也慢慢長大,還進了私塾。應了“陰陽先生”的話,楊家5個孩子個個都是讀書郎。他的長子18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又過20年,楊家五子,全都高中舉人。在當時,一家出五個舉人是破天荒的事,皇帝知道後還御賜大匾:一門五舉子(現存的石頭雕刻的巨大牌坊尚存)。
楊家後來發了大財。樂善好施,在好幾個地方辦起了書院,傳經習文,教授鄉梓。
楊氏五個兒子也高中舉人,在外為官。當地人則稱大老爺、二老爺……么老爺。他們的遠親近戚仍在這裡,也跟著發達和興旺起來。人們擴碼頭,修街坊,形成了一個商賈雲集的大集市。轎來船往,很是熱鬧,成了江津縣的大碼頭。當時有民謠說:周家碼頭楊家街,七家八家將袍哥嗨,沒有一家是蔫栽苞胎……
從此,有人就將這裡叫為“五舉沱”,意思就是這裡出了5個舉子,這叫法是越傳越遠。原來的名兒全然不被人們所知。當時還流傳了一首很有名的歌謠:
五舉沱,馬驄坡,
大筆如山硯上擱。
硯中長盈江中水
楊氏五子全登科。
光緒二十一年,全國各地舉人到京應試,楊家五舉人也在其中。
7月的一天深夜,五舉人突然乘船回老家,急急賣去所有家財田產後,全都改名換姓,乘下水船離去。有人說他們回到了祖籍麻城縣,有的說他們到了武昌府,有的說到了上海崇明島。
後來人們才知道,京城發生“公車上書”政治事件。
楊家五舉子埋名遠走他鄉,為的是不使鄉鄰和親友遭到株連。大家都說這五舉人有骨氣。
很奇巧的是1938年至1942年,一代人傑陳獨秀避難來五舉沱上的鶴山坪蟄居,因無人敢收留,僅楊氏將自己的房子冒險讓其居住,就是現在的陳獨秀故居。其靈柩也在這裡裝船,運到下三里的康莊安葬。不知他生前想過沒有:這曾出過五舉子的地方,留給他的竟然是其最後歸宿之地。
雖時過境遷,但如今的五舉沱仍然很美。五舉沱村民們正在建設新鄉鎮。如今五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雙寶路,許多姑娘小伙都喜歡到這路上走一走,逛一逛,以求能生雙胞胎寶寶。不少學子們亦喜歡去五舉玩耍,以求能取得淵博的學問和激揚天下的豪情壯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