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石像(五羊雕塑)

五羊石像

五羊雕塑一般指本詞條

《五羊石像》是由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作的花崗岩城市雕塑,始建於1960年4月,位於廣州市越秀公園內的越秀山木殼崗。

《五羊石像》整個石像連基座高11米。主羊頭部高高昂起,口中銜穗,回眸微笑,其餘四羊環繞於主羊周圍,或戲耍,或吃草。五羊大小不一,姿態各異,造型優美,已經成為廣州城市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羊石像
  • 作者: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
  • 創作年代:當代
  • 地理位置:廣州市越秀公園內的越秀山木殼崗
  • 高度:11米
  • 雕塑類型:圓雕
  • 材質:花崗岩
雕塑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作品影響,修復完善,重要展覽,作者簡介,五羊傳說,歷史考證,

雕塑內容

“五羊石像”由130多塊花崗岩雕刻組砌而成,高11米,體積53立方米。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幼羊則跪在母羊下吸乳,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

創作背景

1956年,廣州人民美術社(現廣州雕塑院的前身)接到時任廣州市長朱光的指示,要創作一個能代表廣州市形象的標誌性雕塑,就像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等一樣,成為一座城市的城標。廣州人民美術社在接到任務後,動員全體人員參與設計。 設計團隊根據五羊仙子降臨廣州,給羊城人民帶來了吉祥與幸福,他們贈稻於平民,並祝“願此闤闠,永無饑荒”,然後騰空而去,五羊化為巨石的傳說進行雕塑設計。 那時正值大躍進,所有的作品都必須有領頭的,就設計了一隻高高在上、嘴叼稻穗的領頭羊。 為了創作出更接近生活的逼真的羊的形象,主要設計成員孔繁偉和陳本宗到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場體驗生活——看真實的羊。當看到山羊時就認定了它們。五羊石像中情說愛的羊是孔繁偉創作的,跪奶之恩的羊是陳本宗創作的。 後來朱光提出把陳本宗和孔繁偉創作的作品合二為一,從而再創作出今天的五羊雕塑。作為廣州雕塑院負責人,尹積昌則擔起了整合的任務。 設計方案最終出爐後,由曾經雕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北京雕塑工廠工人承擔起五羊石像的雕刻任務。五羊石像一共用了130塊花崗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雕刻而成。

藝術鑑賞

主題

以四頭形態各異的小羊簇著一頭口銜稻穗的高大公羊為造型,生動展現了羊化為石,將稻穗贈予嶺南人民之傳說。《五羊石像》中為首的那隻飽經風霜的老羊,含著一串谷穗,屹立於岩石的高處,回首看著人民,在企求五穀豐登,五隻羊都寧靜、安詳,整座雕塑富有人情味,充滿友愛、和平,可說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和諧。
雕塑的正面往往是其審美的核心,正面可以看到居首公羊的雄姿勃發,口含飽滿稻穗,喻示羊城人們豐衣足食。

形象

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遠眺,羊髯微拂,口銜“一莖六出”谷穗,雄渾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顯得深沉、威武。大山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另一對是母子羊,母羊回首顧盼在吸奶的幼羊,流露出濃濃的母愛之情。
《五羊石像》的每個角度,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有羊的不同活動姿態,傳達不同的情感與內容。整個石像的高度,都是經過仔細斟酌的,連是否適合照相取景等因素都考慮進去。

作品影響

獲獎
1987年,在首屆全國城市雕塑展評比中,《五羊石像》獲全國城市雕塑優秀獎。
五羊石像
以五羊為主體的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
衍生作品
2010年,在廣州舉行的第16屆亞洲運動會會徽圖案,即取材於此石像外形並抽象為火炬圖案。

修復完善

2001年8月13日,《五羊石像》被雷電擊去一隻角,後來已修復。

重要展覽

2017年3月3日—4月6日,“鑄造時代——廣州雕塑院60年精品巡禮·東莞站”在莞城美術館開展,《五羊石像》的縮小版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尹積昌(1923~1998),廣東南雄人。現代雕塑家,尹積昌從1956年負責籌建廣州雕塑工作室開始,為廣州城市雕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50至60年代,隨著廣州市政府的重視,廣州城市雕塑建設開始起步,尹積昌在這一時期參與創作了三件標誌性作品:《孫中山紀念像》、《五羊石像》、《解放廣州紀念像》。
陳本宗,1933年4月24日生,籍貫廣西,漢族。大專文化,1950年就讀廣西藝專。1953年大專院校合併在中南美專雕塑系本科畢業。廣州雕塑院高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廣東美術家、廣州市美術家會員。從專業學習到專業創作四十多年,大部分作品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為廣東廣西等地創作多件大型紀念性、裝飾性雕塑。

五羊傳說

1960年廣州人民美術社(現廣州雕塑院的前身)按市政府指示,根據五羊傳說設計了五羊石像,並放置在越秀公園內。《五羊石像》由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作,整個石像連基座高11米。主羊頭部高高昂起,口中銜穗,回眸微笑,其餘四羊環繞於主羊周圍,或戲耍,或吃草。五羊大小不一,姿態各異,造型優美。五羊石像自落成之日起,就成為廣州城市的標誌。
據晉代《廣州記》記載:“廣州廳事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隨像懸之。雲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萃於楚庭,故圖其像以為瑞。六國時廣州屬楚”。這是五羊傳說起源時的雛形,也是嶺南地區最早見錄於古籍的民間口頭文學,距今已有1500多年。經過民間的世代相傳,五羊傳說也不斷豐富發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集中記述了大量有關嶺南的神話傳說故事,其中卷五《石語》的“五羊石”條下,就生動講述了“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願此闤闠永無荒飢。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五仙騎五羊攜五穀禾穗相贈廣州的古老傳說,千百年來不僅為當地百姓廣為流傳,而且成為廣州城悠久歷史的象徵和標誌性形象而深受敬仰。

歷史考證

五羊銜谷的神話故事源於裴淵《廣州記》,廣州大概在唐以後就有羊城、穗城、仙城等別稱。僅就我們所見到的材料來說,“五羊”和“楚庭”一詞見於最早的古籍記載是裴淵《廣州記》。這段晉人的記述材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楚庭為楚的宮室或官署或市亭,地點是楚的城市而不是在廣州。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以後的史志中記述到楚庭時,愈說愈玄,牽強附會,原因就是離開了這個根本點而望文生義一番。晉時廣州的州治在番禺(即今廣州市),治所的梁架上畫有五羊圖,懸掛五穀囊。為什麼要畫五羊圖?裴淵引用了當時人們對古老傳說的記述:從前高固(按清人梁廷枏《百越先賢志》說他是越人)為楚相(令尹)時,出現過五羊銜谷聚集到楚庭的事。因為戰國時廣州屬楚,所以把這農牧豐收的祥瑞象徵也畫在州廳的樑上。高固既然是楚相,必然在楚,他不可能身居嶺南越地而為楚相的。換言之,五羊聚於楚庭是出現在高固為楚相的時候,因此,這個楚庭所在地就只能是楚的都城內或楚的某一城邑之中。照文義來說,它就是高固的令尹府衙亦無不可,根本與廣州無涉。二是五羊銜谷的神話雖然成了廣州歷史文化悠久的一個象徵,又是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一個美好傳說。但故事的發生據載最先在楚而不在廣州。
《太平御覽》引沈懷遠《南越志》說:“任囂、尉佗之時因楚時有羊五色以為瑞,因圖之於府廳矣”。可見直到五世紀中葉,五羊的神話傳說仍與《廣州記》所載基本相同。唐李群玉《登蒲澗寺後二岩》詩有“五仙騎五羊,何代降斯鄉”之句(見《全唐詩錄》卷84),大概到唐以後不但把五羊銜谷故事的發生地點移到廣州,還加了個五仙進去。以後,隨著這個神話傳說的建祠立祀(北宋時建五仙觀),廣州的古之“楚庭”一名就逐漸讓位於“羊城”這個別稱了。《廣州記》這段有關楚庭,五羊的記述,本身也是傳聞,沒有文獻與史實可供徵信的。
楚庭通常被認為是廣州建城之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州城條引唐《通曆》:“楚伐楊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楚子熊渠伐楊越事見《史記·楚世家》:“周夷王時,熊渠興兵伐庸、楊越,至於鄂地(今湖北武昌縣東的鄂城縣)。”他的足跡還未越過荊州。直言之,周夷王進(公元前九世紀)楚的勢力還未到達今湖南境。至於“楊越”一詞,古籍中往往是泛指百越之地。如《史記·南越列傳》的“略定楊越”。古屬楊州,所謂“揚州之南,越地也”;又如《史記·貨殖列傳》“而楊越多焉”。這泛指百越之民。還有“南海”一詞,也是對南方各族居地的泛稱。《國語·楚語上》有“撫征南海”一句,這個南海指的是江南地。又如《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個“南海”是指我國江南的廣大區域而言,因此,“伐楊越”事無論從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的內容來說,都與嶺南的南越毫無相干。《通曆》的原文我們未得見,僅就引文而論,也不能證明“南海事楚”的“南海”指的就是廣州。顧祖禹把它寫入廣州城條內,以致將廣州城市的興起提早到西周時期,楚庭成了廣州最早出現的城市的名字,這是前人在地理概念上的模糊而產生的誤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