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井堡

五眼井堡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南0.5千米、明長城牆體東側有一座明朝崇禎十年修築的城堡-五眼井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眼井堡
  • 地理位置: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
    經度111°52'10.57,維度39°38'18.10
  • 所處時代:明朝崇禎十年
  • 占地面積:4900 m
五眼井堡簡介,歷史沿革,五眼井堡現狀,五眼井堡結構,

五眼井堡簡介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南0.5千米、明長城牆體東側有一座城堡-五眼井堡。
五眼井堡是明朝崇禎十年建築。
五眼井堡原屬山西鎮堡寨。

歷史沿革

五眼井堡原屬明朝山西鎮堡寨,初建與明朝崇禎十年。
明初五眼井堡設防守一員,兵二百零二名,後添兵六百零二名,馬匹十二匹。
五眼井堡所管邊牆自大同鎮平魯衛丫角墩起至水泉南海子止,周長三十六里。
五眼井堡到清朝雍正年間設把總一員,馬匹五匹,守兵一百零四名,大炮一百一十六位,生鐵炮十四位,牛腿炮十二位,百子炮十一位。防守範圍汛鋪西至要隘邊口一里,遞至鎮寧口八里,遞至視遠墩七里,南接連老營汛,東接連乃河口汛,北至邊牆一里許。
五眼井堡原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方城,和其他堡一樣,堡內如今已經開墾成了農田。
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為了對北方蒙古各部落進行有效的管轄和治理,採取了“聯姻”政策,將其第六女和碩恪靖公主(史稱四公主)嫁給了蒙古喀爾喀敦多布多爾濟為妻。當年四公主攜文武隨從,乘馬車離京,一路顛簸,從山西老營沿明代邊牆驛道翻越柏楊嶺進入五眼井堡。四公主出關居住的第一站就是清水河縣北堡鄉五眼井堡。四公主在五眼井堡暫住時, 知閭閻之缺水也 ’,便命人將已廢的五眼水井重新整修, ‘浚其井泉以修之 ’,養活了周邊百餘戶二三百人。四公主離開後,當地百姓念其好處,在她居住的院落立了四公主德政碑,立碑之處稱‘ 牌樓街 ’。
該堡在《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中編號為:150124353102170001

五眼井堡現狀

城堡所處位置西高東低。整體保存較差。堡內不平,生長有大量的雜草,有條石堆砌道路和數個大堆石遺蹟。堡牆四角殘存角樓。城堡門位於東牆中部。堡牆及角樓黃土夯築,夯層明顯堅硬外測曾包有磚石,現已被認為拆移,只留訂條石。訂條石是鑲嵌於夯土層中的石條,用於固定牆體外層包磚石防止倒塌用的。

五眼井堡結構

五眼井堡平面呈正方形,設東門,方向正東。周長280米,面積4900平方米。堡牆上有角樓4座。
東牆長70米,殘存高度3.5-5.5米,底寬4-8米,頂寬0.8-2米;中部開門,寬六米。
南牆長70米,殘存高度3.5-5.5米,底寬6-8米,頂寬1-1.5米;
西牆長70米,殘存高度5米,底寬6-8米,頂寬1.5-2米;
北牆長70米,殘存高度4-5.5米,底寬6-8米,頂寬0.5-1.3米。
牆體表面凹凸不平,有大量訂石條。
城堡四角有角樓。角樓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
東南角樓現高5.5米,底部邊長9.5米,凸出牆體3.5米,頂部邊長7米,凸出牆體2米;
西南角樓現高5.5米,底部邊長9.5米,凸出牆體3.5米,頂部邊長7米,凸出牆體2米;
西北角樓現高5.5米,底部邊長9.5米,凸出牆體3.5米,頂部邊長7米,凸出牆體2米;
東北角樓現高5.5米,底部邊長9.5米,凸出牆體3.5米,頂部邊長7米,凸出牆體2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