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獅山龍獅舞

五獅山龍獅舞流行於象山五獅山地區,具有白龍與五隻獅子配合默契節奏強烈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獅山龍獅舞
  • 特點:白龍與五隻獅子配合默契節奏強烈
  • 流行地區:象山五獅山地區
基本信息,龍獅舞特色,歷史淵源,

基本信息

據民國《象山縣志》載:五獅山,舊名五師山,師通獅。五獅山雄峻而挺拔,峰有五,如有五獅之雄偉,故名之。有明王梴《游五獅》詩為證:“單生為有尋山癖,此日登臨一振衣。春逐馬蹄花欲放,香得茅屋茗初肥。千尋峭壁孤雲在,萬風景點遙空五錫飛。最是東風三二子,雅歌歸去笑相依。”

龍獅舞特色

“五獅山龍獅舞”一定要按鑼鼓打擊的節奏使步調一致,龍頭緊跟龍珠相距1米左右,龍珠手、龍頭手、龍身手必須要身體高大強壯靈活的青壯年擔任,十餘位龍尾手緊緊配合龍頭手翻滾轉身左右、上下擺動。兩隻大獅,三隻小獅在繡球的引導下緊跟其後。
五獅山龍獅舞
龍珠手邊引進門邊定方向,邊蹉步打圓行走,進圈後呈半圓站立,龍身微擺。大獅緊跟繡球並跳上凳子,表演各種動作,小獅緊跟大獅左右,頑皮嬉耍,龍出場時要東南西北盤屋柱叩龍頭致謝俗稱“掏四角”。緊接著要“七節彈塗節節鑽”和“龍綠沙”,還有龍顱龍尾相咬稱“剪股結”和打“回頭結”等一系列動作。
龍獅舞的特點是:一條白龍與五隻獅子的舞蹈動作不但配合默契,而且節奏強烈,氣氛熱烈。白色的龍身與赤色的獅身,在舞蹈時,感覺色彩亮麗炫目,跳躍有一種龍騰獅躍的互動場面。
這支龍獅舞隊伍頭裹白毛巾,身穿彩衣褲,繫著寬腰帶,腳穿高幫球鞋,以其獨特的創意,靈活瀟灑的舞姿動作,活躍在每年的春節、元宵、文化節及大型活動的舞台上。2005年參加鄉文化節一舉成名,2006年應邀參加縣民間藝術表演取得良好成績,其演出技巧及相關內容資料入選《浙江省民間音樂集成》。

歷史淵源

五獅山龍獅子的來歷有歷史淵源,據茅洋鄉台頭村龍獅舞老前輩石富新(1929年生—)講,傳說台頭村坐落在雲霧繚繞的高山腳下,山形像沉睡著的五隻獅子,稱為五獅山。五獅山上住著兩個和尚,養著一隻老虎,有一天老和尚與別人走棋,忘記向老虎餵食,餓虎吃掉了小和尚,老和尚大怒,拿起廟裡的山門槓追打老虎,老虎掉入井裡,井水上漲,老和尚用石磨對住井口,久而久之老虎成仙變龍,上京趕考中狀元,人稱白狀元。每遇五荒六月的乾涸時間,白龍就會返回茅洋,給茅洋帶來雨水,凡是茅洋人民有所企求,它總是有求必應。為了感謝白龍,茅洋人民在五獅山頂造了一座白龍庵,從此白龍在五獅山安居,稱之為“五獅山白老龍”。
為了紀念白龍,造福人民,1964年冬,台頭村成立了“青年遊藝龍燈會”,邀請山根村顧河青(已故)傳授舞龍技藝,從鑼、釵、鈸、鼓到技巧、動作、姿勢、步法一一傳授,培養了以石富新為代表的第一批舞龍手。從此,“青年遊藝龍燈會”輾轉茅洋各個鄉村,巡迴演出,從不間斷。此後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在演藝技巧,衣著服飾,人場地調度等方面無不集精萃於一體,在1975年又培養了以石邦西為代表的年青力壯的二十餘位舞龍手,使之更加發揚廣大。
2005年在上級文化部門和茅洋鄉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這支舞龍隊伍精心編排五隻獅子加入舞龍隊伍,形成了“五獅山龍獅舞”,培養了第三批舞龍舞獅手。2005年該龍獅參加了鄉藝術節表演,2006年應邀參加縣民間藝術表演,使五獅山龍獅舞名名揚全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